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平臺經濟日益發展壯大,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大幅增加,成為我國勞動者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平臺企業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率偏低、工時制度、休息休假、最低工資保障難以執行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李素萍建議,規范網絡平臺企業發展,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
全國人大代表李素萍
“國家層面出臺了關于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的意見。對此,安徽省高度重視,省人社廳、省交通廳和省總工會等出臺相關政策,為保障外賣送餐員、快遞員和貨車司機等合法權益提供了依據,同時加大執法調研,推進政策法規落地。”李素萍表示,省總工會率先在全國最大的貨運平臺企業開展建會入會試點工作,吸納貨車司機入會近十萬人,拓展維權服務,開展免費體檢、贈送職工意外傷害互助保險,受到企業和會員的歡迎。
李素萍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在平臺企業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還存在以下難點:勞動關系認定難,平臺企業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率偏低,平臺企業為減少成本和規避用人風險,用工去勞動關系化傾向突出,不完全符合勞動關系認定情形;勞動標準執行難,平臺企業的用工形式、經營模式等都或多或少突破了現行的勞動保障法規,現行勞動保障標準如工時制度、休息休假、最低工資保障等都難以執行,介入管理難度大;職業傷害保障難,據調研,我省超過四成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因工作原因受到過交通事故及其它傷害,許多平臺經濟勞動者未參加工傷保險,勞動者在受到傷害時得到的賠償很有限;相關訴求表達難,平臺經濟勞動者流動性強、關聯度底、組織化程度較低,資強勞弱明顯,平臺企業在制定訂單分配、計件單價、抽成比例、報酬支付、獎懲等規則時,勞動者不知也很難有話語權,在勞動力市場中處于弱勢邊緣地位,平臺經濟領域勞動仲裁案件不斷增多。
如何規范網絡平臺發展?李素萍建議,加強平臺經濟監管,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在加強政策法規頂層設計方面,她建議補齊政策短板,對平臺企業用工進一步細化規定,從立法或政策上壓實平臺企業用工主體責任,從源頭上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同時,加強平臺企業監管,合理界定企業勞動用工關系,督促平臺企業及其合作企業履行用工義務、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在加強勞動權益保障方面,她建議加快建立職業傷害保障制度,探索實施平臺經濟勞動者單險種參加工傷保險、按步驟開展職業傷害保障,在不能參加工傷保險期間,企業要通過購買商業險形式,逐步提升勞動者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建會入會工作,切實加強平臺企業集體協商工作,圍繞計件工作單價、勞動定額標準、最低工資等開展協商,推動平臺企業簽訂行業集體合同或協議,合理確定勞動報酬水平,建立合理增長機制。此外,還要大力宣傳有關勞動權益保障法律法規政策,不斷增強平臺企業依法規范用工的主體責任意識,也希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強學法守法,增加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