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這些年,作為一名農業科技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的履職建言始終離不開一個“農”字。今年兩會上,他帶來的建議內容涵蓋加速電商與寄遞物流融合、促進油菜全產業鏈發展、將關愛動物為主題的生命教育納入中小學教材等諸多方面。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
打通農村物流“最初和最后一公里”
“目前,我國物流快遞業的總體供給嚴重不足,城鄉結構分布不均,農村電商物流的分散性、規模小和季節性,阻礙了鄉村規模經濟發展?!?趙皖平說,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了關于加速農村電商與寄遞物流融合發展,提升快遞末端服務水平的建議。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農村物流快遞網點布局,實施“快遞進村”工程,鼓勵發展“一點多能”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點,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趙皖平坦言,目前,鄉村規模經濟發展不足、農村電商發展基礎相對薄弱、行業被擁有巨量網絡的壟斷企業控制導致準入門檻偏高等問題依然存在。
“美團、拼多多等涉農電商平臺為代表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多多買菜為有快遞業務資質的站點提供‘多多買菜’代收服務系統等創新,對加快廣大農村地區物流末端服務市場的建設,構建長效農產品產銷模式,激發農村市場消費潛力,形成具備內生動力的可持續鄉村振興機制,發揮了積極作用。” 趙皖平建議,著力夯實“包容、審慎、創新、協同”監管機制,鼓勵創新和公平競爭,堅持惠農富農的原則,取消不合理限制,鼓勵發展農村快遞末端服務,引導利用村內現有設施,建設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有效降低農村末端寄遞成本,降低市場損耗成本,依托行業在農村物流發展中的已有基礎和優勢,加強資源整合共享與合作開發。在他看來,這將進一步便利農產品出村進城、消費品下鄉進村,是激活快遞業末端活力,富裕一線勞動者、農村勞動者的有效手段,也是推進鄉村振興、增加農民收入、釋放農村內需潛力的重要舉措。
目前,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和農產品“銷售難”等問題仍然存在,農產品損耗率大,冷鏈基礎設施缺乏。趙皖平認為,在政府支持下,可以依托各大涉農平臺,通過拼單等各種創新模式集合規?;挠唵危m應農產品自然成熟的特點,強化與農戶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的銜接,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進行標準化、智能化管理,發展專業化農產品寄遞服務和冷鏈倉儲加工設施,助力農產品銷售,特別是促進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雙向發力打通農村物流“最初和最后一公里”。
推動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健康發展
近年來,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以下簡稱“服務平臺”)作為個人求助及社會互助的創新模式,根據市場和民眾需求,利用科技手段推出個人大病求助線上服務,將原本民間“互助互濟”行為線上化,幫助不少農村困難群眾度過了難關,成為現階段社會救助體系及醫療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例如水滴籌、愛心籌、輕松籌、360大病籌等互聯網平臺均可提供個人大病求助服務。對于農村中低收入缺乏保障的群體,特別是脫貧人口,這是國家政策幫扶之外的有力補充,更是防止因病返貧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趙皖平表示,當前服務平臺存在行業監管缺位、共享機制難建、政策支持不足等方面的問題。
如何促進服務平臺健康有序發展?趙皖平建議,加快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立法,確定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行為規范,明確政府對服務平臺的監管職責,規定具體的監管內容及權限。加強平臺自律管理,對服務平臺的技術、安全、運維等方面建立相應的國標或行標,指引行業合規發展,提高準入退出門檻條件,預防個人信息泄露。設立第三方基金會管理籌款,并公布籌款的支出明細,做好后續動態管控與監測評估。
同時,建立平臺聯席會議制度,促進多方聯動共商,聯合開展全流程風險管理制度,推動共建共享共治。支持平臺參與建立防止因病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長效機制,做好政府監測幫扶系統、個人大病救助系統與服務平臺的有效對接。打破主體間數據信息壁壘,統一信息系統和數據庫標準,共同打造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立實時共享機制。
在強化政策支持方面,趙皖平建議推動個人捐贈稅收優惠,將贈與人的行為視同慈善行為,同等或參照享受稅收等政策優惠,在申報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中給予一定抵扣,實現個人捐贈行為與慈善行為的良性互補。建立平臺個人信用評分機制,將捐贈人、受贈人等各類主體行為與個人信用信息掛鉤。建立捐贈回饋激勵機制,讓捐贈者享有優先救濟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