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寒假作業不再局限在書本上,而是走向田間和社區;三點半課堂和課后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更豐富多樣,滿足所有孩子和家長的需求。雙減政策實施后,安徽各地中小學從作業到考試以及教學都發生著變化,真正實現在輕松學,快樂學,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多了,學習內容更豐富了。
教育從課堂走向田間地頭
寒假期間,阜陽市程集鎮王灣小學的家長們掀起了一陣朋友圈“曬春耕”的熱潮。原來,今年寒假學校給孩子們布置了“科學課春耕作業”,希望假期里學生們能積極參加生產勞動,樹立熱愛勞動意識,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
“除草需要使用鋤頭、鏟子、噴霧器,這是傳統的鋤草農具鋤頭,這個是電動噴霧器,使用除草劑,按比例配上水,噴灑在麥田里,鋤草更方便”家里的農具我現在都會使用了。” 就讀于一年級(1)班的常芮在認真完成書面作業之外,寒假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參加春耕,拿起農具和父母一起為麥田除草,再用文字記錄下參加勞作的真實體會:“以前很少到地里來,現在每天都會抽一個小時參與田地農作,第一次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命力。”
“這兩個黑豆就是老雁的眼睛,現在用剪刀剪出嘴巴,上下撥一下,看,大雁嘴巴張開了......”在阜陽市傳統文化傳承人譚學志的指導下,王灣小學的孩子們第一次親手嘗試制作“老雁饃”。制作“老雁饃”是寒假里最受歡迎的實踐作業。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學著切面劑、搓揉、塑雁形、剪雁羽、壓雁尾…一塊塊面團經過制作,很快就變成了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大雁小雁,有的精靈可愛,有的憨態逗人。
教育“雙減”背景下,鄉村小學的教育“雙減”到底該如何做?王灣小學校長任麗給出的答案是:用豐富多樣的個性化課程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課業輔導+興趣拓展”的服務模式充實學生的校園生活,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多彩的課后服務中,受到教益,得到啟迪。以課程促進成長,以課程豐富人生,以課程鍛煉品質,以課程增進情感,以課程提升核心素養。
高效課堂為家長孩子減負
下午3點半,隨著最后一堂課的結束,合肥市少兒藝術學校的第一節普惠托管課程正式開始。在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原則基礎上,主課教師在班級里答疑解惑,確保學生作業不出校。同時征集師生意向,結合實際開發開設了創意黏土、經典誦讀、教學繪本等61門免費校本課程。
雙減后,校外機構的課程大大減少,但對于學校和老師來說,擔子卻更重了,因為這意味著學生的知識將絕大多數來自課堂,如何讓學校和課堂教學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課后服務”此時就要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據了解,目前全省各地都開展了各具特色的課后服務,讓校園和老師成為教育的主體。合肥市在原有的“普惠托管”+“個性化課程”基礎上,結合“雙減”工作要求,探索“1+X+1”課后服務模式。即第一時段“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完成家庭書面作業,確保小學生作業不出校,初中生難題不出校;第二時段“X”,學生自主選擇參加學校社團、“個性化課程”、作業輔導等,滿足學生拓展興趣愛好、補差補缺等多種需求;第三時段“溫馨陪伴”,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延時托管服務。 合肥市少兒藝術學校設立黨員延時課后服務志愿先鋒崗90多名黨員老師輪崗值班,用陪伴給予孩子溫暖。
強力推進“雙減”專項督導
據了解,從2021年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安徽省堅持把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強力推進。截至目前,義務教育學校建立作業公示制度、控制作業時間達標比例均達100%;線上、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或注銷4771所,壓減率分別達100%、94.46%;“營改非”280所,完成率達100%;我省首創作業設計大賽、“四不兩直”“網格化”專項檢查等做法被全國推廣;省委省政府系統化推動五育并舉五育融合、加快消除大班額助推普通高中提質增效、打好教培人員分流“主動戰”、“四個一批”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滁州市“5+1”模式打好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分類施策牌等5個案例被評為全國“雙減”工作優秀案例。
今年安徽省將課后服務納入省民生工程,同時把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強力推進“雙減”專項督導工作。教育等多個部門加強協同和監管合力,進一步規范培訓服務行為,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培訓行為,在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監管上下更大功夫。特別是對督導發現的政策落實打折扣、規定執行搞變通,對校外培訓機構“穿馬甲”“陰陽廣告”,利用托管搞“潛伏”“隱形變異”等問題,進行重點督導深入督導,依據《教育督導問責辦法》,啟動問責機制,并在督政考核中予以體現。同時還要聚焦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健全學校教育質量服務體系,豐富課后服務內容,落實課后服務人員和經費保障,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升學校教育質量。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張曉嶸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