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提升安徽知名度,打造我省靚麗名片具有重要作用。但民進安徽省委的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存在“重申請、輕保護”“藝不外傳”“小富即安”等問題。
調查:“重申請、輕保護”傾向嚴重
民進安徽省委的委員們調研發現,“重申請、輕保護”的傾向依然嚴重。有的地方把獲得非遺資質作為業績榮譽,缺少后續發掘,缺少挖掘非遺背后深刻的經濟、社會和人文價值。同時,“藝不外傳”“小富即安”等老舊觀念影響依然存在。
部分非遺項目因受傳承老舊思想影響,不愿培養新人,不愿投入批量生產,或者難以成為謀生獲利手段,導致非遺傳承人老齡化嚴重。還有相當數量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尚無“非遺”資格,保護開發空白,后繼乏人,傳承極易斷絕。
另外,“工作室、小作坊”的產業形態也亟待提升。調研發現,我省非遺產業化整體上質量不高、市場份額低,“陽春白雪”高端領域極少,“下里巴人”大眾領域也無優勢。多數非遺項目傳承人以工作室、作坊、店鋪為主要形式進行傳承經營,人員少、資金少、平臺小,經濟和社會效益欠佳,生產性保護的目標難以實現,部分好項目也無競爭力,很難走出去。
建議:讓非遺在市場上“火”起來
對此,民進安徽省委建議,可以將非遺工作納入本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非遺保護、發展等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隨財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同時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開展非遺保護的交流與合作活動,以多種合適的渠道和方式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
民進安徽省委認為,要依托學校、科研院所建立非遺培訓基地,培訓現有非遺保護工作人員,定向培育一批專業人才,打造一支專業、專職的保護隊伍。同時挖掘保護各級名錄項目,對已入選名錄的非遺項目分類指導,建立電子檔案,建設非遺展示館,在各級文化活動場所和農家書屋辦展覽,參與各形式、各層級的展演,不斷擴大知名度、影響力。對尚未獲得非遺資質的項目,加大搶救性搜集、整理和保護力度,保證后繼有人,長久留存附加的文化價值。
民進安徽省委還建議,可以培育“非遺名品、非遺明星”,在土地、稅費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傳承人以師帶徒,鼓勵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同時創新傳承保護手段,發展非遺產業。對于生產實踐屬性強的非遺項目,推行生產性方式保護,把文化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讓非遺在市場上“火”起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