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328年-376年),東晉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東晉太和四年(公元369年),袁宏隨大司馬桓溫自楚地江陵發兵東征,直指都城建康(今南京)。征戰途中,他提筆寫下《東征賦》,憑吊古人,抒懷時局。《東征賦》中有一段精彩文字:“爾乃出桑落,會通川,背彭澤,面長泉,洲渚迢譴,虬岫虛懸,即云似嶺,望水若天,日月出乎波中,云霓生于浪間。”文字中既蘊含著地理方位和水文特征的描寫,又揭示了周瑜選擇桑落洲作為水師大本營的自然邏輯和戰略眼光。
桑落洲位于長江與鄱陽湖(古稱彭蠡澤)交匯的咽喉要沖,其主體在今安徽省宿松縣境內。
“出桑落,會通川”,點明了從桑落洲出發,就進入通達四方的長江。“背彭澤,面長泉”,江西有彭澤,長泉為長江雅稱,這是兩個重要的地理坐標。桑落洲背依廣袤的彭蠡澤為后方基地,面向長江為航運命脈,進可攻退可守。“洲渚迢譴,虬岫虛懸”,描繪了桑落洲沙洲星羅棋布、山巒若隱若現的復雜地貌。
《東征賦》對桑落洲的地理解讀,補充了正史記載的不足,清晰地印證三個關鍵史實。
一是天然水寨,屯兵要地。史載公元200年左右,孫策、周瑜在攻取皖城等地后,勢力西擴,為鞏固江防并圖謀上游,周瑜即在桑落洲“開埠”“依地形筑城”,建立水軍據點,這成為赤壁之戰前東吳水師力量積蓄的核心基地之一。袁宏的賦與《三國志》等史書記載的史實高度吻合。
二是戰術訓練的理想環境。相傳桑落洲筑有“周瑜點將臺”,以及用于演練和防御的“九柳八卦陣”等,這種在復雜實戰環境下的嚴苛訓練,是鍛造赤壁水戰精兵的基礎。“即云似嶺,望水若天,日月出乎波中,云霓生于浪間”,渲染了桑落洲水天相接的壯闊景象,特別是模擬出這里水文氣象的獨特性——江霧彌漫,水面浩瀚如天,極目處日月仿佛從波濤中升起。桑落洲適合水軍隱蔽、偵察和戰術機動,的確是絕佳的天然訓練場。
三是提供填補正史空白的關鍵佐證。袁宏的《東征賦》,以親歷者的視角和史家的敏銳,鎖定了周瑜水師大本營的空間坐標,填補了東吳水師早期建設與訓練細節的空白。據說這是在現存的文獻中,最早將桑落洲與周瑜及赤壁之戰關聯起來的珍貴文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