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河發源于鳳陽山北麓,自南向北橫貫鳳陽縣中部,自臨淮關入淮河,為鳳陽境內最大的河流。濠梁是濠河上的一座橋梁,原址位于當今臨淮鎮的濠河入淮河交匯處。明《中都志》云:“古之濠梁即此也,莊子惠子嘗觀魚于此。”清光緒《安徽通志》也考證濠梁即鳳陽府轄境濠水古橋。
濠梁觀魚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是鳳陽這塊土地的文化標志。濠梁觀魚是出自《莊子·秋水》里的一個故事: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觀魚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公案。這場對話不僅僅是對魚是否快樂的討論,更是對認知與存在的深刻探討。莊子主張“萬物與我為一”,認為人可以通過觀察和體驗感知其他生命的感受,體現了他的自然觀和直覺體驗的重要性。惠子則強調認知的局限性,認為不同物種之間無法完全理解彼此。這場辯論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家對生命本質和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辯論最終指向“天人合一”的終極追求。
正因為如此,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放杭州通判,途經濠州,登觀魚臺,作《濠州七絕·觀魚臺》云:“欲將同異較錙銖,肝膽猶能楚越如。若信萬殊歸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魚。”他的意思是,若將事物的差異斤斤計較,即使緊密如肝膽,也能看著楚國和越國般遙遠。倘若相信萬物終歸同一真理,你如今懂我,正如我懂魚之樂。
蘇軾以莊子思想為底色,探討“同異歸一”的命題。通過“肝膽楚越”“知魚之樂”等意象,消解世俗對立,主張超越形骸,精神相同。
臨淮關鎮上還有條緊鄰著淮河的古鎮老街——店口街,殘垣斷壁間遺落著斷瓦、殘磚與門當,可以看出曾經的輝煌。在這一份熱鬧里,曾經還有逍遙臺、南華樓等建筑。蘇軾在《濠州七絕》中也寫了逍遙臺:
常怪劉伶死便埋,豈伊忘死未忘骸。
烏鳶奪得與螻蟻,誰信先生無此懷。
世傳劉伶嗜酒如命,常常乘鹿車攜酒,仆人攜帶鐵鍬隨行,醉死即埋。蘇軾對劉伶醉死即埋態度表示不解,既然死了,為什么還忘記不了尸骸,要去埋呢?他認為莊子雖然看似超脫生死,但逍遙臺邊依然有莊子墓,誰相信莊子實質上沒有對身體的執著呢?逍遙臺位于開元寺,即莊子的墓地。蘇軾通過描繪這一場景,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相結合,表達人生的無奈,即使瀟灑如莊子,也未必什么都能放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