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月10日晚,安徽歙縣瞻淇村魚燈閃耀。在這里,一場“村晚”正在上演,瞻淇村魚燈隊攜手北岸鎮舞龍隊,再現了“一夜魚龍舞”的盛景。只有幾千粉絲的@魚承薪火 (鄭冬蛟)抖音賬號直播2個多小時,涌入了274.7萬觀眾觀看。這場“村晚”的發起人,便是48歲的鄭冬蛟,瞻淇村魚燈隊的隊長。
跟在魚燈后面,跑著長大
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岸鎮瞻淇村,每年春節期間,一場盛大的魚燈巡游活動都會如期上演。這項傳承了800多年的傳統民俗活動,不僅為村民們帶來了濃厚的節日氛圍,近年來,也成為了瞻淇村的一張文化名片。
瞻淇魚燈
鄭冬蛟,一個土生土長的瞻淇村人,對魚燈有著深厚的感情。“小時候娛樂不多,非常盼望過年,我們都是跟著魚燈后面跑著長大的。”
19歲那年,鄭冬蛟開始拜師學做魚燈。“扎魚燈是一個師傅,嬉魚燈又是一個師傅。”
但那時,鄭冬蛟對于魚燈傳承還沒有什么概念,只是興趣使然,自己喜歡,而后,又外出務工了多年。
鄭冬蛟在浙江寧波港工作,工資待遇都不錯。2021年時,回村陪讀的鄭冬蛟被邀請重整理魚燈隊,并競選村兩委。“瞻淇魚燈沒有走出去過,都是村民在村里自娛自樂,唯一一次去杭州演出,效果很不好,可以說是‘灰頭土臉’回來了。”
瞻淇魚燈表演
在這樣的契機下,鄭冬蛟決定接下村里的魚燈隊,才算真正踏足魚燈領域,也開始肩負起傳承和發揚瞻淇魚燈的重任。
此后,鄭冬蛟開始琢磨著如何讓瞻淇魚燈“走”出去。
魚燈隊里48歲的“小伙子”
精美的瞻淇魚燈,一夜魚龍舞的主角,制作工藝繁瑣而精細。從選材到扎制,再到繪畫和裝飾,每個環節都需要匠人的精心雕琢。
鄭冬蛟組織村里的老師傅們,采用兩到三年的毛竹,破竹絲、扎魚骨、糊宣紙、繪圖案,每一步都精益求精。魚燈上繪制的祥云、荷花、如意等吉祥圖案,不僅寓意著風調雨順、年年有余,更展現了瞻淇村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瞻淇魚燈的傳承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是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里的常住人口不斷減少,魚燈隊的成員日趨老齡化,平均年齡有50多歲,48歲的鄭冬蛟已是魚燈隊的“小伙子”,“后繼無人”的困境直面而來。
鄭冬蛟在主持“村晚”
在鄭冬蛟的記憶里,“鑼鼓響、腳板癢”,兒時村里每年正月初二到十八,街巷上的魚燈鑼鼓響起,年味兒就來了。但隨著會這門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瞻淇魚燈巡游一度停演。
為了振興魚燈,鄭冬蛟嘗試成為才藝主播,表演嬉魚燈、介紹其歷史。通過直播鏡頭,瞻淇魚燈被不少外地網友認識,留言詢問“哪里能看直播”“怎么請你們來演出”。鄭冬蛟介紹,開始直播后,“2024年下半年演出機會多了四五成。”
不僅如此,瞻淇魚燈還吸引了很多明星前來打卡,比如歌手吳克群、演員倪虹潔都來到村里嬉魚燈,還有音樂人將嬉魚燈拍成MV。鄭冬蛟也會帶著魚燈隊外出演出,去過東方衛視、中央電視臺錄制節目。“也算是小有名氣吧,知名度是出去了。”鄭冬蛟謙虛地說。
274.7萬人觀看瞻淇“村晚”
作為抖音才藝主播,鄭冬蛟主動報名了抖音直播聯合中國文化館協會共同發起的“我要辦村晚”鄉村文化能人抖音直播扶持計劃,1月10號在瞻淇村里發起了一次“村晚”,鄭冬蛟希望通過直播讓瞻淇魚燈名聲更響,“讓魚燈出去、游客進來,年輕人也就愿意回來創業、傳承魚燈了。”
“村晚”舞臺上,老中青三代魚燈表演者齊上陣,年紀最大的魚燈隊員已經70多歲了。他手握竹竿穩穩扛起魚燈,與同伴交替穿梭做出“魚躍龍門”等瞻淇魚燈經典動作,敏捷身手不輸年輕人。在外務工的婦女也提前回村籌備節目,用流行熱歌編排廣場舞。
觀眾現場看“村晚”
直播2個多小時的時間,鄭冬蛟的直播間里涌入了274.7萬觀眾觀看,那一夜成了名副其實的“瞻淇魚燈之夜”。
這幾年,隨著瞻淇魚燈的名聲遠揚,來到村里的游人也多了,他們來赴一場魚燈之約,看魚燈游動在徽派建筑間,仿佛時光穿越。這正是鄭冬蛟想要看見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喜歡魚燈,來我們村里看魚燈,家門口的老百姓切切實實的提高收入,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余康生 攝影報道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