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jìn)士是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及第者之稱謂,也是君主專制時代的最高學(xué)位。三年大比,三級考試,每個能金榜題名的考生幾乎都經(jīng)歷“十年寒窗無人問”的苦讀及屢敗屢考的磨礪。可也有例外,極少數(shù)“幸運兒”僅憑皇帝金口玉言,便可出人頭地,其中還包括“神童”這個特殊群體。
唐宋王朝從法律上為“神童”晉升開辟了“特賜”通道。《新唐書·志·卷三十四》“選舉志上”條云:“凡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一經(jīng)及《孝經(jīng)》《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唐代“神童”頗多,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載,唐王勃六歲善辭章、駱賓王七歲能賦詩、李賀七歲能辭章、王維九歲知屬辭和工草隸、李白十歲通五經(jīng),然享受朝廷“特賜”通道晉升的神童,僅山東曹州(今菏澤)人劉晏,《新唐書·列傳·卷七十四》云:“玄宗封泰山,晏始八歲,獻(xiàn)頌行在,帝奇其幼,命宰相張說試之,說曰:‘國瑞也。’即授太子正字。公卿邀請旁午,號神童,名震一時。”《三字經(jīng)》替其背書曰:“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劉晏沒忘初心,成為唐代著名經(jīng)濟(jì)學(xué)家和理財能手,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
宋襲唐制并進(jìn)一步拓展神童晉升通道。宋太祖時,為照顧多次落榜的年老考生,增加了殿試,添加“特奏名”進(jìn)士,尤其對“有特稟異質(zhì),迥越倫萃,岐嶷兆于襁褓,穎悟發(fā)于齠齡”“識洞于未萌,智表于先見,心計足以成務(wù),口辨足以解紛”的所謂“神童”十分照顧。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老師晏殊也是“神童”,《宋史·列傳·卷七十》說:江西撫州人晏殊,字同叔,“七歲能屬文”,景德初(1004年),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帝召殊與進(jìn)士千余人并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帝嘉賞,賜同進(jìn)士出身。”宋王辟之史料筆記《澠水燕談錄》卷六“文儒”和沈括《夢溪筆談》卷九“晏元獻(xiàn)誠實”篇,都介紹了曾任平章事兼樞密使、宋朝一代詞宗及江西詞派領(lǐng)袖晏殊“為童子時的過人之處”。與晏殊同時脫穎而出的“神童”還有姜蓋、李淑、蔡伯希等,其中福州人蔡伯希,更是成為我國有史以來年齡最小(3歲)的“公務(wù)員”,宋真宗還即興賜詩一首:“七閩山水多靈秀,三歲奇童出盛時……才當(dāng)學(xué)步來朝謁,方漸能言便賦詩。”盡管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曾對拔苗助長式孩童教育和晉升之道予以抨擊,但重文輕武的宋王朝并未就此收手。
到明清時期,朝廷晉升神童的“特賜”通道戛然而止。雖然明清兩代不乏“神童”,如明代三大才子之一、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詞作者楊慎就是“神童”,《明史·列傳·卷八十》說,四川新都(今成都)人楊慎,“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他“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擬作《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清史稿·列傳·卷二百六七至二百七十》“儒林”四卷記錄了李黼平、侯康等諸多“神童”,但無一人直接晉升,這何嘗不是全社會心智成熟的集中體現(xiàn)。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