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有蕪湖的朋友通過微信給我發來一篇有關過年的文稿,說是由AI寫成的。這是我第一次接觸AI文字,泛泛地瞅了一下,覺著有點文采,也有點意思。但待仔細閱讀后,我對這種AI文字卻并不看好,原因在于字里行間缺乏個體真實的經歷,有拼湊的嫌疑。于是我給朋友發去微信說:“這種缺少個性化的AI文字,給人感覺怪怪的。”
最近,我在閱讀中時不時會看到由AI生成痕跡的文字。這些文字看多了,便對AI寫作又有了進一步的感知。前不久,我曾在《不提倡用AI寫作投稿》一文中總結了AI寫作的三個特征:一是通篇充斥著虛情假意,沒有作者獨特的經歷與感受;二是東拼西湊,假造生活場景與畫面,尤其是失真的細節,比如寫現代的文章中竟出現了頗具過去時代特征的物品,看似有很強的代入感,實則生硬、不符合邏輯,一眼看上去就是在造假;三是文章結構高度模式化,缺乏作者獨到的匠心安排,看上去就像新型的AI“八股文”。
寫作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真摯表達,在散文中尤為顯著,因而具備鮮明個性。這種感受源于獨特的生命體驗,是作者對世界的自我認知。當個體經歷與獨特體悟交織,便凝結成對生活的深刻理解。正是這種扎根于生命本真的書寫,賦予文字直抵人心的力量。
而審視AI寫作,恰恰在這方面有著不可掩飾的不足,也可以說是缺點。不僅如此,看多了AI模式化生成的文字,難免有著審美疲勞。
AI是個好東西,玩玩可以,用來寫作也就失去了溫度與情感的慰藉,以及內在的思想光芒,而淪為純粹的沽名釣譽的手段。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