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因孩子母親臨時有事,我下班之后匆忙趕到女兒學校,女兒一臉悶悶不樂,詢問后得知是因為座位問題與前桌鬧了矛盾,老師各打五十大板,覺得心中委屈。
我不由得感嘆,孩子的世界簡單純樸,一點問題便能讓他們難受許久。想著自己一直忙于工作,疏于對孩子的陪伴管教。近期,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少之又少,于是決定趁著明天周六,放下手中工作,帶孩子去六尺巷走走逛逛,放松一下心情并增進一下"岌岌可危"的父女親情。
周六一大早,我把還在呼呼大睡的女兒從床上拎起來,督促她洗漱吃早飯。到六尺巷的時候還不到八點,旁邊很多店鋪剛開門都還尚未營業,一片安寧靜謐,頂著女兒怨念的眼神我勉強解釋道:"早上人少,空氣清新,呵呵。"
走近六尺巷,東面是一座石牌坊,上面刻著"禮讓",西面是一座顯眼的白玉牌坊,上面寫著"懿德流芳"。穿過牌坊,我們看到一方烏石照壁,照壁上刻畫著張英畫像,畫像旁邊記錄著這段故事經過以及張英生平介紹。繞過照壁,看見一塊大大的太湖石,上面所提詩句便是張英當年的家書:"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太湖石的旁邊,便是六尺巷了。
走在巷子的青磚小路上,我問女兒是否知道六尺巷的由來。女兒一臉不滿地說:"老爸,你也太瞧不起我了吧,這個故事老師早就講過了。咱們作為桐城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呢。""哦,是我小瞧你了,那你說來聽聽。""這個故事要從一個叫張英的桐城人說起,他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忠臣,歷任工部尚書,禮部尚書,最終官拜文學殿大學士,榮登宰相。當年,張英老家的房屋旁邊有塊空地,他的鄰居姓吳,原本中間有一塊空地是為了兩家出入方便所留,但吳家想侵占這塊土地建房子,張家人不愿意,于是告到縣衙打起了官司,因為張吳兩家都是名門望族顯赫富貴人家,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張英家里人于是寫信給遠在京城當宰相的張英,希望他能出面斡旋解決此事。張英得知家人的意圖后,并不贊同家人的看法。于是在家書上寫下了流傳至今的28字禮讓詩。張家人在收到家書后,深感慚愧,于是便主動先讓出了三尺宅基地。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官至宰相卻不仗勢欺人,深為感動,于是也向后退讓三尺,這就是咱們六尺巷的由來。"
女兒說完一臉得意的看著我,仿佛在說快夸我快夸夸我。"哦,那你就沒有從這個故事中學習到什么嗎?"我毫不留情地問道。女兒先是一臉迷惑緊接著陷入沉思最后豁然開朗,"爸爸,我明白了,我也要學習張英大人宰相肚里能撐船的氣度,我會和同學道歉,以后再也不會因為這些小事和同學鬧矛盾了。"
爾后,孩子突然和我說:"爸爸我現在知道你帶我到六尺巷游玩的目的所在了,星期一我要主動和同學和好"。我笑著說:"不錯,孺子可教也。牽著我的手走,別走散了"。我感到無比的欣慰,游六尺巷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由此,我聯想到了這條不起眼的小巷近年來很"火爆"的原因了,我聯想到六尺巷的由來及背后的故事。六尺巷是桐城文派精髓的產物,是人文桐城地理桐城相隨的必然。一條小小的巷子承載著清代康熙年間張家和吳家相互禮讓的高尚情懷,更是張瑛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廣闊胸襟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多么寬廣博大的胸懷!不就是因為一堵墻嗎?讓他三尺又何妨?何必斤斤計較呢?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依舊雄偉壯觀,可是當年修長城的秦始皇現在在哪里呢?還不是過眼云煙。
不知曾幾何時,在桐城流傳著"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成為解決矛盾糾紛的靈丹妙藥,桐城"六尺巷調解法"油然而生,得到中央相關領導的高度肯定。有了"六尺巷"的謙讓讓桐城人的心靈得到了洗禮,和諧禮讓成就了桐城小城特有的和諧與文明。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這就是桐城先人的道德遺風,也是張英及其家人留給桐城后人的巨大精神財富。事實上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份誤解,多一份包容就會少一份誤會。正是因為吸吮了六尺巷的博大精髓,所以孕育了大批成就非凡的桐城人。寬容禮讓是桐城人的傳統美德,讓我們每個桐城人相互間多一份謙讓,多一份寬容,為桐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