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長安的荔枝》是一部以唐朝天寶十四年的長安城為歷史背景的職場小說,書中寫盡小人物的無奈與心酸,一個九品小官在古代沒有飛機和高鐵的情況下,卻要護送“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而味變”的新鮮荔枝,從嶺南到長安的故事。
故事敘述了五十多歲的小吏李善德,攢了大半輩子的錢,終于在繁華的長安城買下一座宅子,準備和家人一起安享晚年,卻未想被上司哄騙,當上了誰都不想當的荔枝使,接下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笨恐@個信念,李善德只身前往嶺南,試圖找到把新鮮荔枝運到長安的方法。然后,他運用自己過硬的業務能力,結合實地考察,反復試驗,終于有了眉目。身為一個普通的小吏,若要把想法付諸于實踐,還有許多座大山阻礙在他面前。剛開始的他按規矩辦事,但各方官員相互推諉,老實本分的李善德聽不出話外之意,惹來了殺身之禍。幸虧他的誠懇與善良,得到奴仆林邑奴的舍命相救,才化險為夷。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李善德學會了“和光同塵,好處均沾,花花轎子眾人抬”的處事之道。在困難重重的運輸途中,他得到了楊貴妃哥哥楊國忠的銀牌,讓他暢通無阻。他深諳“流程,是弱者才遵循的規矩”,最終將新鮮荔枝如期送到長安。等待他的原本是一世的榮華富貴和飛黃騰達的仕途,但這一路走來,李善德看到騎手奔勞涉險,牧監馬匹橫死,為了轉運荔枝勞民傷財,民不聊生。他堅守自己的初心,為百姓發聲,卻得罪了權貴,結果是被仗責二十,流放到嶺南。最后,李善德賣掉自己在長安的房子,帶著家人一起前往嶺南。李善德拋卻功名利祿后,活得比在長安更加的愜意舒適。第二年,安史之亂爆發,李善德憑自己的智慧躲過了災難,保全了一家人的性命,“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成為千古絕唱。
小說透過小人物的視角,穿梭在封建社會明推暗就反復無常的官場,讓讀者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看到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也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純粹、簡單,熱愛腳下的土地、生活。比如阿僮,積極樂觀,全心全意地守護自己的家園;比如林邑奴說:“向主人盡忠,乃是我的本分,跑來示警,是為了向大使報恩?!北热缋钌频碌姆蛉苏f:“二十多年了,他在長安為了生計奔走,其實并不開心。如果這么做能讓他念頭通達,那便做好了。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長安?!?/p>
小說中有兩個情節不可忽視。一是趙欣寧派出林邑奴監視李善德的舉動,當趙欣寧知道李善德運送荔枝會成功時,就派出殺手刺殺李善德等人。而作為“奴隸”的林邑奴卻把李善德等人救下,因為從被派到李善德家里后,李善德從始至終都把林邑奴當“朋友”對待。這是林邑奴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受到被尊重,他選擇救李善德,報答他;二是李善德成功把鮮荔枝送到貴妃面前,貴妃很高興,皇帝很高興,楊國忠也很高興,這意味李善德飛黃騰達的日子到了。可是他為人忠厚,性格耿直,把驛站逃役、村民逃離事件,如實上報上司,下場可想而知。如果不是有人暗中保護,李善德必然會被殺頭,結局就不會是流放嶺南這么簡單了。用趙欣寧的話說:“他真是走了狗屎運。”這“狗屎運”是他堅守為人初心、為官本心換來的。
馬伯庸的小說涵蓋歷史、懸疑、文化等領域,他本人也被譽為“文學鬼才”,最善于刻畫小人物。和《長安12時辰》中的張小敬一樣,李善德微小如草芥,雖善良勇敢,但有不堪,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更有生存之道的大智慧。
《長安的荔枝》篇幅不長,文中的人物刻畫卻是深刻的。李善德在職場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重新開始,他又何嘗不是當下為生活打拼的每一個人?要工作養家,要買房買車,背負貸款,壓力山大,被不愿干的事情裹挾,可為了生計又不得不迎刃而上。有人說這是一本古裝職場小說,帶給人更多的不是職場指南,不是小中見大的隱喻,不是蠅營狗茍爾虞我詐,而是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智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