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春節天寒,宅在家中圍爐讀書。殊不料“滿江紅”竟成了熱搜詞。原來源自一部火爆上映的喜劇電影。在我最初的認知里,《滿江紅》即為岳飛的鐵血丹心,也是精忠報國的豪邁詮釋。直到后來學習宋詞,才知曉尚有一首與合肥關聯的《滿江紅》。
仙姥來時,正一望、千頃翠瀾。
旌旗共、亂云俱下,依約前山。
命駕群龍金作軛,相從諸娣玉為冠。
向夜深、風定悄無人,聞佩環。
神奇處,君試看。
奠淮右,阻江南。
遣六丁雷電,別守東關。
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
又怎知、人在小紅樓,簾影間。
這是八百多年前姜夔所作的《滿江紅》。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詞人、音樂家。他才華出眾,少有文名,可惜一生布衣,常旅食于江淮一帶,飄蕩無依。姜夔幾度寓居合肥,“曾住赤闌橋”,并與歌伎琵琶女締結了一段知音情緣,還將綿綿的相思寄情于二十二首詞章之中。后人譽之此段風雅為“合肥情事”。
1191年春節,正月三十這天,姜夔泛舟于巢湖。忽聞岸上簫鼓聲聲,原來正逢湖神圣姥的誕日,居巢人四方云聚湖中姥山的圣姥廟,載歌載舞,歡唱神曲為圣姥祈壽祝愿。
姜夔船駛湖間,姥山、姑山、鞋山三島四峰兀立,猶如置身蓬萊仙境,鷗鷺上下,帆影東西,心境愉悅。恰曲聲在湖面飄蕩,似清波微漾。姜夔聞之靈犀頓通,即興而作一首《滿江紅》,作為眾人迎送神曲。
姜夔不僅工詞善文,還是少有的音樂家,他深諳音律,既能依舊調填詞,又能自創新調,還能變舊調為新聲。他一直想將《滿江紅》改仄為平,以求協律,卻久未成詞。今聞湖上神曲,難得才情興會,斷然以平韻創作《滿江紅》。于是揮筆而就,一氣呵成。宋金對峙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復雜,面對戰爭的災難和人民的疾苦,布衣姜夔對“肉食者”大所失望,因為現實中沒有一個真正頂用的英雄人物。這首《滿江紅》算是姜夔發出激昂的呼聲,可他終究一介書生,僅能借助文詞與音律方式,呼喚猶如仙姥般的時代英雄站出來,維保社稷平安,百姓安寧,也許這就是荒亂時代書生樸素的理想與時代抱負吧。
這首改為平韻的《滿江紅》被世人爭相傳唱,不少詞家爭相仿效。當年六月,姜夔再次登上姥山島拜謁圣姥廟時,發現《滿江紅》因便于平和心境中吟唱,居巢信眾倍加推崇,其詞句被刻在圣姥廟的楹柱之上,一時四岸、湖間都廣為流傳。由此可見,姜夔所表達的思想傾向與黎民百姓的愿望是相向一致的。
傳統神話中常有名山大川由女神主宰之例,這在文人筆下更見傳奇。曹子建筆下洛水之洛神宓妃,屈原筆下守護湘水的湘夫人,多以華貴嫻靜之態震懾江河。然而姜夔唱吟的“小紅樓、簾影間”巢湖仙姥,雖聞聲而未見其貌,卻可以斷定是一位善良博愛、柔美含蓄、護佑一方生靈的女神,更是植根于民眾心中的一位智勇雙全、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人間英雄。我想,巢湖仙姥如同海神媽祖一樣,已經超越了一般民間神祗濟世救民的形象內涵,重要的是她們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崇高精神,因而備受世人的敬仰和膜拜。
一首不足百字的《滿江紅》,兼容并包了神話故事、天上人間、英雄豪杰和歷史典故,還有通篇講究的詞韻格律,自然膾炙人口,怎能不被世人傳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