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在農村出生、長大的我,對水塘有刻骨銘心的記憶。
我家老屋后面有三口水塘,水塘之間有不長的河溝連為一體,水塘里面有許多魚蝦。因為不是源頭活水,水質不是那么清潔,只能供鄉人洗洗東西,養養魚,不能作為飲用水源。但是老屋門前的水塘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水塘的水源來自于煙波浩渺、久負盛名的大沙河,水質清澈見底,不時有各種魚兒自由暢快地游來游去,每當冰雪消融、春暖花開時,水塘邊楊柳青青、鶯歌燕舞,充滿生機和活力……
老家人稱水塘為河壩,是因為水塘中央有一個壩埂,門前這口水塘雖然不深,但因從未發生過溺水事故,人們又稱它為幸福塘。童年時我們常在水塘里抓魚、游泳、打水仗,一年四季,來自大沙河的水源源不斷地流進水塘,讓這里的水質總是那么清潔、那么迷人、那么芳香,宛如上蒼賜予的好福氣!
水塘呈橢圓形,就像一面明亮干凈的鏡子鑲嵌在老屋門前,顯得光彩照人;又仿佛一顆璀璨的明珠,給鄉人帶來了財富,吉祥和美好。水塘左邊和中間分別建了兩個大閘,我也記不清是什么時候建的,后來數次改建后更加牢固了。水塘的水通過大閘一分為二浩浩蕩蕩地向東流去,水塘毫無保留地用自己豐厚的乳汁滋潤著下游10多個村民組的群眾和上千畝良田,護佑一方蒼生,可謂功莫大焉!
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1981年夏季的那場大水差點沖破了水塘的塘埂,干部群眾面對來勢洶洶的洪水,立刻組織行動起來,運用不同的防汛工具和河砂、竹園中的泥土,河中的石子等及時加固塘埂,終于保住了水塘。洪水退后,水塘里面出現了許多活蹦亂跳的魚兒,周邊群眾很快拿著不同的捕魚工具到水塘里去抓魚,那個場面非常壯觀,也非常熱鬧。熙熙攘攘的人群,新鮮的魚蝦,站在壩埂上觀看的一個堂兄風趣地說,這個場景能夠拍一部電影了,把在一旁觀看的人都逗笑了……
大概是因為清澈水源的涵養,水塘邊的一棵楊樹長得粗壯有力,真有一種高聳入云霄的意境。那個時候,楊樹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大地回春的季節,人們靠在楊樹旁欣賞河壩的美景,不遠處就是茂密翠綠的竹林,郁郁蔥蔥的林陰小道,爭相開放的桃花、杏花、梨花、油菜花,還有小蜜蜂、燕子在飛來飛去,一幅美麗的鄉間畫圖;夏日炎炎的時候,小伙伴們爭相攀爬到楊樹頂端,俯瞰整個水塘的景觀,然后一個猛子扎到水塘中,興沖沖地游起泳來,頃刻間整個身心都變得涼爽了;秋高氣爽的季節,水塘里長滿了野菜,人們借助楊樹進入水塘拉豬菜,這些理所當然就成為豬的美食了;寒氣逼人的冬天,楊樹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們依托它洗菜、洗衣,用水桶把水擔上來,再把清澈甘甜的水挑到家里的水缸中。小時候水面常常結冰,水塘又成為我們這些孩童們心儀的娛樂空間,人在冰上滑來滑去,心中蕩漾起征服水塘的勝利感……
在我的記憶中,水塘的水有一股甜甜的味道。每年的“雙搶”時節,從田間勞累之后來到水塘邊,我總是先到上游飽飽地喝一頓干凈的水,很快就解除了難耐的口渴;1983年深秋,農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老家終于通電了,有一天一大早,母親就喊我起來,說今天師傅要過來給家中架電了,讓我去水塘挑水,我興致勃勃地挑起水桶一路小跑地來到水塘邊,以最快的速度把水缸灌得滿滿的,慰勞電工師傅……
隨著歲月的變遷、時代的進步,水塘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水塘的歷史功績不容抹殺,以至于我在夢中時常又回到了水塘邊。每次回老家,我總會在令我魂牽夢繞的水塘壩埂上徜徉,試圖找回那段在水塘畔度過的童年歲月,其實那就是淡淡的美麗鄉愁。而在此時此刻,一種心靈更加純凈的感覺油然而生,仿佛眼前是一條寬闊筆直的鄉村小道正在不斷向前延伸,越來越寬敞、越來越光明……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水塘的清澈潔凈已經永遠深深地嵌在我的心中……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