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1971年農歷正月初六晚上,母親心臟病突發,沒有來得及搶救,就撒手而去。父親從巢湖趕回來,辦完喪事,將我帶到巢湖石子廠,他一邊上班一邊帶我。我才虛六歲。老家在肥東石塘,家里還有弟弟和奶奶。
一到假日,父親就帶著我回去。如有便車就跟便車,如裝石頭或石灰或石子的車到合肥或肥東,父親就賠著笑臉遞煙,和師傅說情,到某地,師傅說行,我們就上去了。這種車,只將我們帶一段路,然后我們就下來,再走很長時間,我腰酸背痛,筋疲力盡,覺得時間特別漫長才到家。不過,省去了路費,也算劃得來。
大多數是搭車回家。起老早,我還在暈暈乎乎的,就跟上礦里頭班公交車,到北門轉盤下,于是匆匆忙忙往汽車站趕,走運的話,很快就跟上到肥東的車,再轉到石塘的車,不走運的話,到肥東的車走了,只能先到合肥,再轉轉轉,多花錢還多花時間。
有一次記憶深刻,我才虛七歲。天沒有亮,我們就起來了,父親背著大包小包,還帶著一罐頭瓶涼開水,有個包里是礦里發的梨子。我走在前,他走后,從礦里走到塘口,等著。一會兒,一輛短頭的江淮車來了,停下,父親賠著笑臉和師傅說:“謝謝了,劉師傅。”說著就將我抱上車頂,他自己一猴,也上去了。
父親才三十多歲,非常有力氣。車子裝了石灰,跑起來有風,風帶起了石灰塵不斷往上翻,特別辣眼燒喉嚨。到了橋頭集,我們下來了,朝家的方向走。開始,我在前,父親在后。走著走著,我就累了,坐下來,問父親還有多少路,他說快了,然后就從包里拿出一顆大梨子,削了皮,遞給我,大梨子又甜又解渴,真好吃,吃了梨子,繼續走。我又走累了,又坐下來,問父親還有多少路,他還是說快了,他又摸出梨子削皮遞給我,吃完繼續走,就這樣走走停停問問吃吃,也不知走了多少路,還沒有到家。
我真的走不動了,父親在前,邊走邊等邊忽悠說要到了,我在后邊走邊哼嘰哼嘰不想走,他用梨子來哄我,我也不想走。慢慢悠悠,下午兩點多才到家,一到家,我就癱坐在地上,不能動彈。一個瘦弱的七周歲不到的女孩,步行幾十公里,可想而知,累到骨子里去了。
后來,礦里購買了一輛大客車,職工和家屬上街方便多了,一天十次,尤其是過年過節,礦里車子總是送職工回家又接職工回礦。我虛十歲那年正月,我和父親跟著礦里大客車,帶著弟弟和奶奶一起到礦里生活,從此回老家就少了。
我和弟弟成家后,回老家就多了。老家有叔叔姑姑還有本家,事情多,還有清明和冬至必須回,要上祖墳,大多是包的士,雖然比較貴,但我們工資穩定又可觀,不在乎那點錢,圖個方便,也有面子。
一晃,私家車出現了,我和丈夫心里癢起來,一輛車也不貴不就是十幾萬嗎,買得起。心想,如果有車了,他回安慶老家方便,我回肥東老家也快捷。我們想好了,丈夫就去學駕照,誰知他年齡大腦子慢,老學不會,老打退堂鼓,講教練好沖人,腿腳不聽使喚等等一大堆理由,我邊鼓勵邊哄。
慢慢悠悠磕磕碰碰,他終于拿到了駕照,“二五”小老頭高興得像個小學生,看著又好笑。防止回生,不幾日,我們帶了錢到半湯車行看看問問,于是選一款國產,十來萬,開回來了。丈夫第一次開車到單位,所有人都傻了眼,咦,這老東西是什么時候學的?單位半百以上的人,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有了私家車,不知方便多少。上班,到親戚家,旅游,回雙方老家,上午去下午回,不慌不忙,尤其是冬天刮風下雨雪,開著空調聽聽鄧麗君,美妙無比。這種感覺,只有坐在上面才有體驗。
我的父親老了,常回肥東去,又常去醫院,丈夫開車多了,有點不愿意,盡管他沒有說出來,但從他慢慢騰騰的表現和陰沉的臉上能感覺到。有一陣子,娘家事頻發,他一時開車到這,一時開車到那,他甩挑子的意思明顯起來。
一次,時間有點緊,我叫他送我上班,他“山精”地說,你自己開!這不是將軍嗎?我望著他,不語,腦子卻轉開了,不就是開開車子嗎,有什么了不起?我也去學,以后不求你,讓你這個老家伙擺譜去吧。想好了,我就去報名了,誰知丈夫和孩子都積極支持。丈夫想,以后可以兩人輪換開,他就輕松了,其實他哪知我肚子里的小九九。
我腦子慢手腳慢,記性不好又好忘,同時還顧及老臉面。我也幾次想放棄,可是怕丈夫譏笑,自己勸自己,我就不信學不會?硬著頭皮往下撐,學了兩年多,“二五”小老奶奶終于拿到了小本本,心花怒放,老婦也聊發了一次少女狂。
拿回小本本沒幾天,我和丈夫說:“我想買一輛車開開,以后不用求人了。”他看著我愣住了,知道話里有話,然后皮笑肉不笑地說:“我們家三口人(孩子在外地已經買了),已有兩輛了,還要買一輛不是浪費嗎?”我不緊不慢地回:“不浪費,一人一輛方便些,也不是買不起,省得麻煩人。”丈夫知道我的心思和性格,也知道家里經濟,只好笑笑說,買吧買吧。
其實,我知道,我家現在的車壽命要到了,相當于人的八九十歲了,車身到處都是刮擦的痕跡,我還從網上和車管所了解到,一輛國產的車,只開到十幾年,我買一輛回來就可以替代老車。
回想一下,四十來年,我回老家,從跟便車,到搭車,到包車,到私家車,到每人一輛,反映了一個普通家庭生活水平步步高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