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的老家地處長江岸邊,我小時候生活的村莊更是窮鄉僻壤,雖名不見經傳,但無論身處何處,同樣跟這個世界緊密相連、不可分離。在我有限的認知里,故鄉是什么樣子,世界就是什么樣子,以至于我后來走過很多地方,經過很多城市,總是固執地認為: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過故鄉的煙火氣,比不過家門口一望無垠的稻田、隨風翻滾的麥浪、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熟悉的鄉音鄉情中,少了幾許慌慌張張,多了幾分不緊不慢;質樸的農家小院里,藏著最愜意的生活,也藏著最踏實的幸福。
擇一城終老只是人們美好的愿望,蕓蕓眾生最終是要背著行囊去跟陌生的世界打交道。在無數個不眠之夜或夢回故里的輾轉反側中,你會驚喜地發現,故鄉是最親切、最熟悉的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它提供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看待事物的視角。
在網上看到,人們對鄉愁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有人把鄉愁比作紅寶石,經過歲月的沉淀越發的厚實與凝重;有人把鄉愁比作糖葫蘆,酸甜在口,思念在心;也有人說鄉愁是有錢人的事,無錢人的鄉愁無處安身。在我看來,鄉愁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鄉愁是人們的根,是感恩故土的依戀,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情懷。
我喜歡在繁忙而瑣碎的工作之余,靜下心來,去尋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的悠悠鄉情;去傾聽“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重重鄉音;去感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濃濃鄉愁;進而升華為對家鄉的無限熱愛。
然而,隨著新型城鎮化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消失的村莊再也留不住那牽掛的鄉愁。“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我曾在詩歌《回不去的村莊》里感慨唏噓道:茅檐聽雨小巷尋蟬的青梅哪兒去了?夏夜簫笛蒲扇戲螢的涼床哪兒去了?燒鍋做飯閃著溫暖的草堆哪兒去了?割稻插秧荷犁晚歸的身影哪兒去了?下河捉魚上山砍柴的歡笑哪兒去了?
值得慶幸的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鄉愁已在“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現實畫境中,真正成為人們心里一縷美好的情愫。
當城市化這部列車飛馳過“鄉土中國”時,我們如何以鄉愁為精神土壤,并在工業化的高歌猛進中重現鄉愁文化,重建鄉土價值?我認為,眼光不應僅僅停留在鄉村漸行漸遠的背影上,而應更多地關注鄉村當下的現狀和未來的前景,使之融入城市多元化的文脈,鄉愁才可能有詩意的棲居。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鄉愁是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見證著火熱的生活,于細微處見精神,于無聲處聽驚雷。只要出于真性情,總有一種鄉愁讓人淚流滿面,總有一種鄉愁讓人心底生暖,總有一種鄉愁讓人流連忘返。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值得慶幸的是,夢想有放飛之地,希望有播種之所,鄉愁有寄托之處。每個人都應發出自己的聲音,為時代放歌,為鄉土立言,為鄉愁存檔,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