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一
1948年,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出版了著名的《鄉土中國》,他提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時隔70余年,我們再來理解費先生鄉土中國的意義,不難看出:費先生對中國基層社會的定義,至今仍然具有較強的哲學意義與情感共性。鄉土中國,或者說鄉土性的中國社會,至今仍能讓我們流下情感的淚水,其實是鄉土所孕育、成長和不斷修正的鄉土歷史之魂魄、鄉土傳統之精神、鄉土文化之靈魂。簡言之,或許就是時下不斷被人詠唱的“鄉愁”。
鄉土性的中國社會,因其特殊的鄉土結構和鄉土人情,所蘊含的“鄉愁”便更加深刻、深入、深邃。生在鄉土中國,沒有人能夠抵抗住時代發展尤其是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浩大步伐,鄉愁在事實上有與生俱來便已經深入血液的特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也可以認為:鄉愁是我們對鄉土文明懷念的一個出口,是我們血液中鄉土文明因子的一次回溯。
那么,我們也可以在讀完吳春富的長篇小說《老街》后,掩卷思考,回味那楔入鄉愁的書寫。誠然,吳春富的寫作,也許并沒有一開始就提升到鄉愁所具有的哲學高度,他只是一種自覺——對于老街的情感、依戀、懷想,交織成了他筆下最樸實的鄉愁——他必須拿起筆來,寫一直活在他心中的那些老街的房屋、店鋪、石板路、井、土戲臺,然后寫在此生活與騰挪著的人、狗、鳥兒、樹和草。他寫這些,并由此構建了他心目中的“鄉土老街”,實現了一次跨度長達60年的老街鄉愁之旅。無論是小說本身,還是其以歷史真實與虛構雙向建立的老街,都體現了深刻的鄉土性,注定將會成就“老街”這一鄉愁書寫的重要文本價值。
二
在長篇小說《老街》之前,吳春富著有另外兩本同樣具有鄉土社會書寫性質的長篇小說《生產隊長》和《長青洲》。作為一個作家,吳春富顯然一開始就呈現了鄉土寫作的典型特征——他忠實并恪守著鄉土傳統,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主題選擇以及敘事方式,他都首先從自己腳下的泥土寫起。他是一個實誠之人,文字和故事,無法替他造假。事實上,他亦不需要任何造假。他幾乎是赤裸著地寫完了這三部長篇小說,然后又近乎虔誠地將它們奉獻出來。而此三部長篇小說,已經確立了他長篇小說創作的基本風貌。
老街踞于歷史的長河之中,風云際會,動蕩或者安逸,繁華或者衰落,是偶然,更是必然。這種偶然與必然,恰恰就是鄉土社會中令人惆悵之處。春富說他要寫老街,要寫老街上的人和事,他這一發愿,便定下了這部長篇的基調。他是帶著鄉愁來書寫的,他是看著夕陽來書寫的,他是流著淚水來書寫的。所以,這部長篇的第一個成功之處便是:情感豐沛、真誠、樸素。
通讀《老街》,我總是禁不住想到一個詞:熱氣騰騰。
熱氣騰騰的老街茶館,熱氣騰騰的米餃,熱氣騰騰的細菜,熱氣騰騰的煙鋪,熱氣騰騰的柴集,熱氣騰騰的魚市,熱氣騰騰的澡堂……熱氣騰騰,多么宏大、親近;又因為時光的遠逝,這些宏大、親近,被籠罩在熱氣騰騰之中。熱氣騰騰就是最現實最鮮活的生活,熱氣騰騰就是最簡單最貼心的日子,熱氣騰騰就是最地道最觸及時代根本的浮世繪。
而且,這部長篇小說的所有人物,似乎都活在這熱氣騰騰之中。三位戰友——葛大寶、程旭升、趙小發,就每時每刻地浮現在這熱氣之中。他們的面目,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沉浮。有時,他們浮在熱氣之上,成為老街上的榮光與代表;有時,他們卻又被強壓到熱氣之下,成為草芥或泥土。老街生養了他們,卻無法左右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看起來與老街的一草一木,互相關聯;但深究起來,他們都只是時代大潮中的一粒微塵。運動來了,他們莫名地被批斗;運動走了,他們又莫名地成為老街權力核心中的一分子。即使三位戰友中最老實最本分的趙小發,也在一次次的老街事件中,俯仰浮沉。因為偷著帶回細菜,他被從沉默壓向了更深的沉默。但小說最后,時代又將趙小發推到了熱氣之上,他成了大飯店的廚師,收入頗豐,悠然自足……當然,還有很多的人物,包括工作隊的“眼鏡”、茶館里的小蓮、機靈調皮的葛皮,還有耐人尋味的高新潮,這些人都在熱氣之中,悲、喜、苦、樂。
熱氣騰騰是否也是鄉土社會的一種景象?讀完《老街》,揮之不去的熱氣之中,我想起黃昏大野上的暮靄,想起清晨天地間的嵐氣,想起油燈浮現的光暈,想起梅雨季節老街上氤氳的水汽……
三
作家創作的地域性,往往決定了一個作家作品的總體走向與精神面目。春富長篇小說楔入鄉愁的書寫,我覺得是有底氣、有堅持和有意義的。有底氣在于他有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他生長在老街,與老街的人和事血肉相連。他懂得他們,甚至超過自己;他熟悉他們,如同熟悉自己。有堅持是一個作家的良好品質,向生活掘進,為鄉愁書寫,他的三部長篇小說,都是在他故鄉的丘陵山崗之間游走,他堅持著為那些逝去的或者還活著的鄉愁人物立傳,用他自己的話說:“過去有必要,在現今這個年代更有必要?!庇幸饬x中的意義,其實在長篇小說的文本中已經凸現。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就在于:他忠實地記錄了一片鄉土,一條老街,一些人物,一個時代。
今年的春天,是過往無數個春天中最為特殊的一個春天。我們宅在家中,因為宅,思緒有時就會跑得很遠。借著春富的《老街》,我仿佛再一次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那些瓦松、飛檐、穿枋、青磚、老店、車轍,還有街角一閃而過的人影,閣樓里安靜的天光……春富把老街上的人物都喚醒了,然后,讓他們一個個地出現在老街的風俗與變遷之中。這部小說,雖然以葛大寶等三位戰友為主線,但圍繞在他們身邊的眾多人物,同樣鮮活生動,有的,就人物塑造來看,甚至超越了三位主要人物,獲得了較為可喜的成功。比如高新潮,這個人物的小聰明與對機遇的把握,令人想到無數鄉土“能人”;還有周小安,這個人物有小壞,而又膽小怕事。通過微小事件的敘述,刻畫人物性格中的沖突,最能見作家功力。
我一直以為,所謂序,必得有真感情,真見識,成真文章?,F在,春富的長篇小說《老街》即將付梓,他也是從“熱氣騰騰”中猶豫著探出頭,問我能否為他寫幾句,我答應了。我喜歡春富的為人,喜歡他的做事,喜歡他創作的誠實。我寫下這篇小文,也算是對春富的致敬,對老街的致敬,對鄉愁的致敬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