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果用方言來判定自己故鄉位置的話,我是哪里人?
人生已過五十載,生在福建,不會講福建話;成長在貴州,不會講貴州話;目前在合肥定居,不會講合肥話。一路走來,夾雜著南腔北調的普通話口音。每每與新的朋友相識交談,他們會問:你是哪里人?我笑而不答。
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會,為響應國家號召三線建設,和電視劇《人世間》同樣,我的父母輩們從祖國四面八方聚集到大西南,在貴州都勻地區山溝溝里生活了近二十年。我排行第四,我出生時父母沒有精力照顧我,母親在預產期前幾天一路火車顛簸從貴州都勻舟車勞頓回到故鄉福建閩南地區永春縣,待我出生后把我交給奶奶撫養,到我四歲時回到貴州生活。
幼年離開故土,福建話不會說,福建話已聽不懂,陌生的竟是故鄉!那會距離遙遠,交通不發達,不能常回故鄉。故鄉就像一位老人,默默地望著我們遠離故土,去他鄉工作和生活,在彼此的目光中漸行漸遠!故鄉,已僅為戶口本或各種表格上的籍貫所在地而已。每每填表時,籍貫這一欄我寫的是:福建永春。
在三線生活的環境里,大家為了更好地交流和溝通。即便原先方言很重的人,在面對新的環境時也得改說普通話。時間久了,互相影響,于是我們這里衍生出一種新的語言:南腔北調的普通話(當年因從蘇浙過去的工作者人數比例較大,故我們現那會,雖在貴州生活,卻沒有學會當地的方言。我還記得八七年我去貴陽讀書,有的老師是用貴州話授課的,我聽起來好吃力呀。當時我還給老師提建議呢,說我聽不懂,請老師講普通話。老師笑了。隨后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熟悉聽懂貴州方言。在貴州生活了近二十年,已經把貴州視做第二故鄉,但至今我還是不會熟練地說貴州話。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部分單位遷出大山,重新奔赴新的征途。我隨父母單位搬遷至安徽合肥生活。初來合肥,又得重新適應新的語言環境。開始肯定不太習慣,合肥話還算易懂。“可照”是行不行的意思,自行車就是“格朗車”,“真得味”就是有趣的意思。歲月如梭,在合肥定居三十多年了,我也還是沒能熟練說這里的方言。
和很多城市一樣,合肥是一個外來人口眾多的城市,包容性也很強。來自天南地北的工作者聚在這里奮斗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合肥對我來說,這里算是第三故鄉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故鄉和他鄉之間的流動越來越頻繁,別人在我們的故鄉生活著,工作著,我們也在別人心中的故鄉生活著,工作著。共同建設著美好家園。農村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我是哪里人?很多年我都在迷惑和思索著這個問題,現在,當我看到母親身份證上的號碼前四個數字“5227”時,我找到答案了:我是三線二代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