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汪曾祺老先生在《尋常茶話》一文開篇中說:我對茶實在是外行。這是汪老自謙的說法。而我說我不懂茶,那就不是自謙了,因為我是真的不懂茶。當然,這并不影響我喝茶,也不耽誤茶來愛我。
小時候住在農村,家里很少燒開水,更不用說飲茶了。渴了,就用葫蘆瓢從家里大水缸里舀上一瓢,咕咚咕咚喝下去,甘甜爽口,既解渴又降溫。家里從來不備茶葉,一方面可能是父母沒有時間坐下來慢慢喝茶;另一方面還是經濟拮據,家里沒有閑錢用來買茶葉。記得有一次家中來了一位城里親戚,母親一邊讓我點火燒開水,一邊悄悄地跑遍村子,才討要到一點粗糙的茶葉。茶葉,那時候離農民的生活很遙遠。
1981年我考取了黃山林校,學校就在風景秀麗的黃山腳下。附近有一個黃山茶林場,據說過去一直是上海下放知青在經營。隨著知青返城,茶林場就交給了我們學校來代管。一天,學校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斤茶葉,說是參加茶林場義務勞動的報酬。
我學著同學們的樣子,買來玻璃杯,閑暇時泡上一杯,從此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天晚自習,班上都要備上好幾瓶開水。不管是男是女,大家課桌上都擺有一杯清爽的茶水,在清香四溢中遨游知識的海洋。外校同學來我們學校玩,見此情景都羨慕不已,驚呼這哪是學校呀,簡直是茶館!
畢業前夕,我們在休寧縣最南部的大山里實習。一天下山時,我們在山溝里遇見一個茅草搭建的工棚,幾個茶農正在炒制茶葉。一節節的毛竹剖開后從山上引來碧清的泉水,帶動巨大的水輪車慢悠悠地翻轉。水輪車又聯動炒茶機,勻速地盤旋。炭火在炒茶機下慢悠悠地烘烤,茶葉在炒茶機里歡快地跳躍著,從碧綠逐漸變成深褐色。一堆堆炒制好的茶葉,堆放在巨大的竹籮里,香氣撲鼻。酒要陳,茶要新。正是春茶上市時,我們幾個人經不住茶香的誘惑,每人都買上好幾斤。送給懂茶的親朋好友,他們都說這種茶葉原汁原味,具有大山的靈氣,是自己喝到的最好茶葉!
參加工作后,我喝過許多種茶,有紅茶、白茶、苦丁茶、茉莉花茶等,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黃山綠茶。這不僅是因為自己在黃山腳下讀書結下的情結,更主要的是品嘗綠茶那淡淡的苦澀后,給人心靈上帶來的回味無窮的香甜。
同事有高血壓歷史,辦公室備有一大瓶苦丁茶。他知道我喜歡喝茶,就讓我也品嘗一下,我很感激地泡了一大杯,喝了一口,苦澀難忍,只好趁他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倒了。前幾年朋友的女兒結婚,女婿是云南人。在給我送請帖的同時,他還給我帶來了兩塊褐色的茶餅,說是普洱茶,喝了對胃有好處。兩塊圓圓的茶餅,上面刻有一對新人的祝福語和姓名。我怎么看也不能把它與茶葉聯系起來,更沒有舍得砸開泡水喝。后來,我用紅絲線織成的中國結串起來,當成一件藝術品掛在書房的墻上,既留住了朋友的一份情誼,又平添了一處獨特的景致!
當然,家里或者辦公室備用最多的,還是綠茶。我始終認為,綠茶最接近原生態,是最健康的綠色飲品!家里來了朋友,捏一撮綠茶放進玻璃杯里,用開水沏之,馨香立即從杯中彌漫開來。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們在對飲中重拾過往,慢品當下,感悟心靈,笑看流年。
我喝茶不大講究,也不會品茶論道,對茶具更是沒有研究。記得有一年夏天在山區檢查工作,直到下午兩點多鐘才從山上下來。大家又饑又渴,四肢無力,就在路邊的一戶人家歇歇腳。女主人非常熱情,從那個陶制的大茶壺里面,給我們每人倒了一大碗茶水。沒看清茶汁的色澤,沒細品茶香的味道,我一連喝了三大碗,暢酣淋漓,一股涼爽直穿肺腑,真有點武松在景陽岡喝上三大碗酒的那種豪爽!岳父知道我喜歡喝茶,去世前,他將一把自己用了30多年的紫砂壺送給我。茶壺色澤古穆,泥質醇厚,壺身頗有禪意,松竹間暗藏“舍”與“得”二字。我在品茗的同時,常常對著紫砂壺發愣。岳父一生坦坦蕩蕩為人,勤勤懇懇做事,沒有大富大貴,也沒有顯赫業績,一直活到九十歲才無疾而終。送我茶壺,是想告訴我,人生如茶,不經苦中苦,難得甜中甜。一個人只有歷經風霜雨雪,不怕沉浮起落,拿得起放得下,才能苦盡甘來,安暖人生,展現生命的多姿多彩。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茶在沸水中綻放美麗,釋放清香。而我們,是在更大的天地茶壺里被時空浸泡,散發出一生微苦里的領悟、回甘里的安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