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清晨,巡視我的小菜園,再次發(fā)現(xiàn)了螳螂。它臥在一棵辣椒的枝葉上,通體嫩綠,身材修長,尾巴高高翹起又微微彎曲,三角形的頭活動自如,大而明亮的復眼警惕地張望著,腿節(jié)折疊,一副隨時準備捕捉獵物的姿勢,真是帥氣又霸氣。
3個多月前的那個傍晚時分,在園中無意發(fā)現(xiàn)了一群傾巢而出的小小嫩黃色的螳螂幼蟲。它們排排隊,一只只從緊貼著一枝干枯艾草稈上類似蠶蛹的硬殼里爬出,一只、兩只、三只……猶如初春的柳樹枝上剛剛冒出的嫩黃纖細的小芽,沿著艾稈井然有序地爬向不遠處苦瓜的藤葉間,并迅速隱藏在一片片的葉面下,自我防護起來。
慶幸手機抓拍到這一有趣而又神奇的瞬間。從那以后,我對它們多了一份牽掛,每日關注起小螳螂們的行蹤。最初還能看到它們三個一群,兩個一伙地躲在綠葉叢中,慢慢地一只螳螂也尋不見了。聽說,這些幼小的昆蟲最招鳥兒們的喜愛,也許它們早已成為鳥兒的牙祭了吧。
兒時我們管它叫“砍頭螂”,自己打小怕它。前幾日也在汪曾祺《花園》一文中,看到有關螳螂的一段文字記錄:“祖母叫我們不要玩螳螂,說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腦子,肚里會生出一種鐵線蛇,纏到馬腳腳就斷,什么東西一穿就過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辦?”各地關于螳螂的種種傳說不同,目的似乎只有一個,就是用來嚇唬小孩子。因為它是益蟲,大人們?yōu)榱俗屔胁桓碌念B童不捉逮螳螂,所以編出了這些善意的謊言。
事實上,這一招很奏效,小孩子膽子小。就像我,從小到大,幾十年過去了,想到螳螂,第一反應還是“砍頭螂”會傷人,內心依然很害怕。如今我再次遇見它,當年的恐懼感竟蕩然無存,反而欣賞起它那楚楚動人的小模樣。
為了更多地了解螳螂的習性,我特地上網(wǎng)查詢了相關資料。螳螂喜食蚊子、膩蟲、蠅類、小蝗蟲等。怪不得,平日秧苗上常見的小膩蟲消失得無影無蹤。哦,原來園子里的這些小螳螂,竟是綠蔬的天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