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65歲,87天,627英里,一個人徒步橫跨整個英格蘭,哈羅德·弗萊自己也沒有想到這輩子能完成這樣一件壯舉,而這一切的起因僅僅是一封來信。退休在家的哈羅德居住在鄉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有一天他收到了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的信,信中奎妮說自己身患癌癥,將不久于人世,遂以此作別。哈羅德本想禮貌地寄封回信表達安慰,卻在寄信的路上越想越多,越走越遠,以至于有意識地錯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一種不可言說的力量讓他決定就這樣一路走去看她。妻子不知,路人懷疑,而他只有一個信念:只要他一直走,奎妮就不會死。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的作品,入圍2012年布克文學獎,書封的評價是“關于自我發現、回歸、日常生活的信念及萬物之美”。第一次讀,只以為那是別人的故事;十年后再讀,才發現哈羅德原來就是我們自己。一路向北的朝圣之路,是他穿越時光回望生命的心靈之旅。這趟旅程經過自我、走過現代社會百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風景,他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內心,讓世界走進來,讓生命重新發光。
現實中,穩定、安逸、規律的生活模式讓人很難有勇氣打破,對于哈羅德這樣的遲暮老人來說,邁出去的這一步并不像“把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的前面”那么簡單。沒有任何長途跋涉的裝備,并拒絕搭乘路上好心人的順風車,因為他認為那樣不能體現朝圣的誠意,不能真正地拯救奎妮。他就這樣一路走下去,很多次,有過不安,有過彷徨,有過退意:自己真的能活著走到那里嗎?即使走到那里又能改變結局嗎?可每一次他都戰勝了自己。就要到達目的地時,身心俱疲的他甚至覺得自己再也撐不下去了,給妻子莫琳打電話想要她接他回家,可是妻子拒絕了,在哈羅德不辭而別離家后,因為兒子的死已二十年不曾與他有過真正交流的妻子也在回憶和現實的交錯中慢慢理解了他,在最后一刻做了他堅定的后盾:哈羅德的一生不能永遠只差一步,他需要用信念讓自己重新站起來。事實證明,哈羅德做到了。
勇氣、信念、堅持,這是本書鮮明的核心主題,但更讓我共情的卻并非這些,而是跋涉路上對生命的回望與對自我的內省。也許只是一個巧合的事件給了哈羅德這樣的機會,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回望與內省。
朝圣的路上哈羅德無數次想起自己的父母,一個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離家出走的母親,一個經常酗酒和帶不同女人回家的父親,畸形的原生家庭沒有讓年幼的哈羅德體會到什么是愛,當然也沒有教會他如何去愛,所以他在成年后面對自己的兒子時也悄悄失去了愛的能力,他不知道怎樣去表達愛與歡喜。兒子對他的不恭和不屑,妻子對他的憤怒和不解,上司對他的出言不遜,這些都是他用沉默和不作為來逃避的結果。一路上,過去的一幕幕場景如電影鏡頭依次浮現在他的眼前,他在不停地向前,卻也在不停的回望中找尋自己。
當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站在朋友奎妮病床邊的時候,哈羅德認識的那個女人已經不見了,眼前這個面目變形奄奄一息的女人讓他想起自己兒子死時的情狀,他抑制不住地顫抖。也正是在這一刻,哈羅德仿佛打通了自己最后的心結,那個沉睡的自己復蘇了,丟失的自己回來了。奎妮這個曾經因為他而失去工作的朋友,終于還是等到了他,給了他一次彌補的機會。妻子莫琳也趕來了,緊握著他的手,他們平靜地送了奎妮最后一程。生命是趟單行列車,有人陪你走過重要的一段路,也有人終要離去。遠處海平線上燈火明滅,兩個身影依偎著,在笑聲中搖晃。
哈羅德最終沒能拯救奎妮的生命,那么這一場朝圣還有什么意義?我想書中的一句話也許是最好的回答:“或許有一天你也會做一件毫無邏輯可言的事,人們會說你為什么要這么做,那時你可能就會想起我,然后堅持下去。”
一個人的朝圣,不僅是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更是一次向內向深的自省與救贖。百態人生里,每個人都有過去,有遺憾,有傷痛,我們要學會接受和釋然。生活不易,愿最后,你我都能成為本該成為的那個人。
祝你好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