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江淮的雨水總是多。
喜歡這樣的天氣,一本書,一杯茶,就可以窩在家里打發半天。有時看看書,有時看看雨。
此時,雨聲沙沙,急切的雨點倒是沒有影響內心,我望著窗外,發著呆,很是荒廢地浪擲時光。一切都慢下來了,然后,想起一個人。
那也是一個雨天,父親帶我們再一次搬家,寬寬敞敞的三居室,我卻選擇一個朝北的小屋。青春時的眼中,總是拒絕陽光,仿佛沒有明媚的地方才有安全感。一床一桌一個倔強的丫頭,在那所屋子里一住多年。整所房子地基較高,窗戶外是一條狹長的巷子,石板搭就的簡易小路,走上去,總會咯噔咯噔地響。
巷子里常有抄近路的居民,咯噔聲起,看書的我,會站起來,倚在窗邊打探一會。一位老婦,滿滿一籃子的菜,緊盯著腳下。一個孩童,蹦蹦跳跳,傳來的童言稚語惹得窗內的我不禁莞爾……我喜歡對著窗外的路人遐想,喜歡將他們編排到一個個情景劇中,然后在腦中無聲地放映。
又一個強說愁的日子,一陣悠揚的口琴聲傳來,并不懂音律的我覺得好好聽??!我迅速靠近窗前,希望能找到聲源,哦,來自巷子深處另一個窗口。
再以后,小巷里經常流淌著口琴聲,那扇窗口已是我無聊日子的美好具象,滿足了我在枯燥的學習中點滴的文藝向往。在琴音的世界里,我看見了群山,綠樹,溪流——年少時的我太怯于喧嘩,怯于群居,所有的美好皆在人煙稀少的白云深處。
琴聲的背后,是怎樣的一個人?會不會也和我一樣時而寂寞,時而憂傷?終于看見他了,玉樹臨風,瘦瘦高高,戴著眼鏡,在巷子中來來回回,輕聲哼唱著我熟悉的曲調,那是來自口琴的曲調!我悄悄地踮腳相望,應是搬來不久的吧。
后來,我不知是喜歡口琴聲還是喜歡吹口琴的人,或者,兩者恰好的結合讓我萌生初初的情愫。從此,所有在屋子里的時間便有了期待,時間在分分秒秒中有了模樣。每日,我推算著他口琴傳來的時間,醉心地沉浸在悠揚婉轉中。我開始走出小屋,拿著一本閑書,坐在朝向巷口的后門邊,希望有一次邂逅,但又害怕真的遇見。在又一次的石板路響,抬頭,正是他!透過我的窗口無數次見過的他!腳步匆匆,一襲白大褂,連聽診器還掛在頸項間,那么的優雅。原來,是位醫生,而巷口的盡頭就是一家大型的醫院。
我從沒有正視過他,他更不知我的存在。但是,時間滿足了我的好奇心,一點點地釋放著關于他的一切,他是醫生,他經常上夜班,他有位常來看他的姐姐……
快要高考了,我手忙腳亂地應對著諸多課程,白天總是被一種煩躁包圍。只有等天慢慢黑下來,心才一點點地沉靜。黑夜給了我解題的靈感,還有一份獨屬的等待,等待口琴聲再次響起,等待那人在巷口的腳步聲。有時,夜深了,不確定他回不回來,可躺下不久,突然有腳步聲從巷口傳來,除了他下夜班,不再會有別人的?;艁y中我從床上跳起來,拉開燈繩,動作之大,吊起的燈泡在空蕩的屋頂下晃來晃去,屋中的桌,椅,床的影子全部晃動起來,我卻又在一片晃動中手足無措地傻站著。燈亮了,巷子里也染上一層光明,他會看得清路吧。或許,暈黃的光能讓他明白,他不是唯一的守夜人……
口琴,斯人,連同我的青春,在時光中早已拖出一條模糊的痕跡。有時,突然會在心中想起過往的這一切。忽有斯人可想,忽有時光可憶,繼而,再會心一笑——其實,那只是對自己的歲月,所做的一場抒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