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復(fù)制發(fā)表;已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
小區(qū)門口左拐有條小巷,晚飯后我常去那散步。
它是典型的江南小巷,悠長、曲折。水泥路面,道不寬,但干凈整潔。剛進去那段兩邊多是簇新的小二樓,單門獨院,家家圍墻,戶戶鐵門。走在巷中,鮮少逢人,可清晰地聽到自己的足音,卻靜而不寂,時有輕俏人語從門縫窗前飄出,和著溶溶月色,正是一首舒緩輕柔的夜之鋼琴曲。倘在春天,墻頭便時不時蹦出幾枝嬌艷的花兒,暮風(fēng)中輕輕搖曳,驚艷著你的眼,歡喜著你的心。我最愛的是那不高不矮的院墻頭上,梔子花噴出的一蓬蓬雪白的芬芳,它們常誘使我可著勁往上跳,試圖一近芳澤,盡管屢試屢敗,我仍樂此不疲。
巷子轉(zhuǎn)角處最熱鬧。這里有一個日雜小店,店面緊連著一個水爐房。剛搬來那幾年,我一直來這打開水。現(xiàn)在水爐房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再不見熱氣騰騰里人們排隊充水的場面了,但它門前依然人氣不減。店主新擺了一個大方桌和幾條板凳,便如樹茂鳥來,打牌下棋的,聊天神侃的,總是將桌子板凳擠得滿滿的。水爐邊有棵石榴樹,每年五月,滿樹榴花照眼明,配著此起彼伏的笑語歡聲,是一幅活潑潑的塵世歡喜圖。
往前數(shù)步,有家龍泉浴池。家里裝熱水器之前,很多個冬天我都在這洗澡。除了近,更喜歡它的樸素,親民,雖沒有炫目奢華的外部裝潢,但里面設(shè)施很完善妥帖。那個燒鍋爐的老大爺更是可愛可親,他每次看到我總笑瞇瞇地跟我打招呼。盡管屋檐下光線有些晦暗,但看見老大爺暖暖的笑,便覺得那角落瞬間就亮了,心里更是熱乎乎的。
再往前,兩邊都是低矮的小平房了,均已年深月久,很多都已門扉斑駁,開門關(guān)門,吱呀作響。有的墻體還是由表面凹凸不平的大石塊壘成的,樸拙得像個田間老農(nóng)。有一家門前還有個老式壓水井,它如鑿在我的記憶里,往事汩汩而出。那時,奶奶家的院子里也有一個這樣的水井,我總喜歡幫奶奶按壓取水,奈何個小力弱,水上不來,急得直蹦。眼前這按壓水井的鐵管已銹跡斑斑,如同那些逝去的光陰,往事已黑白。年年歲歲,時移世易。
這里房子雖老舊,但每家門前都種有幾盆植物,有養(yǎng)在顏色暗沉的土陶小盆里,有種在大小不等的白色泡沫盒里。嫩綠的青菜、亭亭的蒜葉、翠玉似的小辣椒,還有粉粉的指甲花、紅紅紫紫的晚飯花等,一溜俏生生地靜立墻角,引人注目。老屋里大多時候靜悄悄的,很少聽到大的響動。這里的住戶多是老人,夏天的時候,常看到他們坐在門前的矮凳上,手里搖著一把包著花布邊的大蒲扇,啪噠,啪噠,有一下沒一下地拍打著,嘴里也有一搭沒一搭地和鄰居說著話。他們面容沉靜,目光柔軟,氣定神閑。歲月的風(fēng)塵在悠長的時空里早已塵埃落定,留下的都是平和明達。倘若哪家門口停著電瓶車,屋里多半就傳出孩子的笑聲,那是老人的子女帶著孩子來看他們了。歲月的小巷里流淌著不盡的溫情。
巷子的盡頭是人潮涌動的街市,巷里卻像個風(fēng)平浪靜的港灣。我至今不知其名,但心里一直叫它“溫暖小巷”。兒子上小學(xué)時,我們每天都從巷中經(jīng)過。我騎車帶他,剛開始車技不好,巷窄,一遇行人便發(fā)慌,車子就走起了S形,嚇得我一身冷汗,好在總算有驚無險。小子不明說怕摔跤,可常一進巷子就說:媽媽,我們走一段吧?如今,小子已去了千里之外。可每每走進這小巷,我常常還能看到當(dāng)年那個小小的身影……
走在巷中,我像一尾自由自在的魚兒,看那檐前飛燕,聽那溫軟笑語,想那遙遠的人兒,心中滿滿的親切與歡喜,就像閱讀一篇恬靜古雅的散文,欣賞一幅平和沖淡的畫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