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師范大學的江南詩社,曾與北京大學的五四文學社、復旦大學的復旦詩社、吉林大學的赤子心詩社并稱為全國高校四大文學社團,引領全國高校詩歌風華。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自古以來,江南不僅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而且是國人心目中特有的文化勝境。安師大坐落于蕪湖市,而蕪湖又在長江南岸,詩社取名“江南”,我想與此有關。再說,安師大背依赭山,面臨鏡湖,地勢起伏,山水相抱,也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
江南詩社辦了一本詩刊,名叫《江南》。近日,我在蕪湖一家舊書店有幸買到了《江南》詩刊的創刊號。這本創刊號,我尋覓了好多年,沒想到在它的誕生地“巧遇”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詩歌的年代,也是一個文學的年代。1983年12月,一群風華正茂的青年學子在安師大校園里創辦了江南詩社。1984年春,江南詩社即創刊了《江南》詩刊。
《江南》創刊號系打字油印本,厚達138頁。封面設計簡潔大方,清純又不失浪漫。綠色飄逸的云紋之上,是藍色的刊名,由祖保泉先生題寫。祖保泉是安徽巢湖人,1947年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曾任安師大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在《文心雕龍》研究、《二十四詩品》研究和詞學研究等方面造詣極深,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影響。他與同在安師大任教的著名語言學家張滌華、著名詞學家宛敏灝合稱“赭山三松”。
置于卷首的是江南詩社顧問鄭懷仁先生寫的《祝辭》,像一首意蘊豐富、清新唯美的散文詩:“伴隨著杏花春雨,《江南》出刊了。在赭山腳下、揚子江畔,它開出了一朵朵詩花,閃耀著鮮麗的色彩,吐露著清淡的芳香……小荷才露尖尖角,自然是幼嫩的。然而它充滿著蓬勃的生機。有青春的活力,有向上的信念。在陽光照耀、雨露滋潤下,它將走向成熟,迎來‘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繁茂景象。”鄭懷仁是安徽鳳陽人,曾任安師大中文系副主任、中國寫作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寫作學會會長。
《江南》詩刊開設的欄目,也是那么富有詩意:世界流行色、打擊樂隊、江南的雨、蔚藍色的、遠景、繁星爍爍、留給校園的紅楓葉、譯苑、顧問詩頁。從創刊號所發的作品看,大多數是安師大學生創作的詩歌,但該刊開辟的“世界流行色”這個欄目,則專門刊發外校詩人的作品,十幾位作者分別來自蘭州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銅陵師專、巢湖師專等高校。
該刊主編錢葉用,副主編袁超、查結聯,當時都是頗有名氣的校園詩人。錢葉用是安師大中文系1980級學生、江南詩社創始人、1982年《詩刊》第二屆“青春詩會”成員;袁超和查結聯是安師大中文系1981級學生。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9月25日在合肥問世的中國詩壇第一張大報《詩歌報》首期試刊號上,集中刊發了“江南詩社”學生詩作,并附有一文介紹詩社及其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六七十家報刊發表過師大同學們的詩作,從《詩刊》《人民文學》到一些地市級刊物……去年元旦,一場小雪剛剛下過,校園里松柏、樓群披上了銀裝,從教學樓302教室飄出來的掌聲,把寒氣沖得無蹤無影,詩社元旦詩會正在這里進行。詩社顧問、中文系主任祖保泉不顧嚴寒體弱,趕來參加詩會,不少老師熱情獻詩。”
2013年12月,江南詩社隆重舉辦成立三十周年慶典活動。錢葉用專程從北京趕到蕪湖,參加了活動。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創辦詩社其實是源于我個人對詩歌的熱愛。詩社當初成立時,曾經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當時學生們的創作熱情并不高,成立詩社的經費更是十分缺乏,但好在學校和中文系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今天看來,這無疑是當時的領導、老師和我們每一個成員的驕傲。”
歲月更迭,詩情不變。一棒又一棒接續奮斗的江南詩社,培養出了錢葉用、袁超、查結聯、祝鳳鳴、姜詩元、沈天鴻、羅巴、佘林穎、方文竹、常河、徐春芳、李商雨等數十位知名詩人,出版詩集近百部。
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楊四平教授告訴我,《江南》詩刊創辦的頭些年,為不定期出版。后來固定為年刊,一年一卷,從未間斷,期號也是連續的。《江南》2021年卷,上面標注的期數為“總第34期”。
歷經三十余年成長,江南詩社已由最初的純詩歌社團發展為熔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電影、文學評論等多種文學元素于一爐的綜合性文學社團,并早已成為安徽師范大學的一張特色文化名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