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讀洪放先生的長篇小說《追風》,一幅科技創新的畫卷徐徐打開。江南省南州市追逐潮流,因勢而生,追風而上,成就了“科里科氣”的新氣象,正如王達敏先生所言:《追風》所表達的是“中國的隱喻,抓到了時代的脈搏,有文學史的價值”。
我用了一整天的時間閱讀《追風》,激動感佩,終而給自己定位是一個追風人。《追風》置下的場景我太過熟悉了,一草一木,一場一景,一山一湖,一校一園,一區一帶,都杵在我的身邊,活在我的眼睛里。洪放先生《追風》寫的是合肥,遞送的是合肥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勃發的活力、創下的諸多奇跡。
洪放先生無疑是個大智者,他用自己獨特的筆觸描述、搓揉、點畫,解讀科技創新的活力注入到城市脈絡中的密碼,親和而不失大氣,平靜而不失迭宕。洪放先生為現實中合肥大寫意的畫卷,留下眾多想象的空白、抒情的心臆、點睛的濃墨。
我極喜歡活躍在《追風》中的各色人物,唐銘、杜光輝們是城市的決策者,又是城市的普通一員。他們對南州市充滿了熱愛的激情,以及建設好這座城市的堅強決心。他們在做好科技這篇大文章的同時,始終把民生抓在手上。實際上,科技創新也是最大的民生。洪放先生在陳述表達中,用一個個故事和細節,反復地進行昭示。
在《追風》眾多的人物中,我特別喜歡杜光輝這一人物,他是資深學者,也是省會城市的副市長;他是一個可親的父親,同時也是一個感情充沛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南州市的普通一員,他融入了南州市,如是大湖中的一滴水,氤氳著煙雨,實實在在地灌注進南州創新、創造的大樹根底。杜光輝可親、可敬,像是我們身邊的一員。
市委書記唐銘也是一個立得住的人物。他在儒雅文氣中,透示出智慧、果敢、擔當,常有妙言妙語,親和得像一個教書先生。多好啊,如此的領導,不該在月下和他小聚?清茶一杯,面對大湖,拉拉家常,說上藏在心里的話……在拜讀中,我時而停下,想拍案一二,可正是夜深人靜中,免了,藏在心中竊喜吧。
自然,在《追風》這部皇皇大作中,何止是唐銘、杜光輝的形象鮮活,其間還有眾多“小人物”栩栩如生,在科技創新的大舞臺上演繹著一幕幕大劇、正劇。這些人物,構建了一座城市的靈性,他們都是一撇一捺大寫的人。城市有了這班人,何愁不興旺不發達?合肥如是,大可大光大明入座。
溫度,在洪放先生的筆下一一再現,他眾多的作品從里及表都是如此。《追風》有更多的承續,特別是在細節上不經意地滲透。杜光輝從京城直奔南州,一勺老雞湯讓他心思翩翩然,老板是“加”了一勺。一個加字,聚集了多少東西。洪放先生沒作評說,我體會到了的。老雞湯是南州的美味,可也是南州人發自心底的溫度。兩年后,杜光輝又來到了這家小店,“老雞湯上來了,清亮,味道濃郁。香香的,醇醇的,有種親切的家的味道。”杜光輝沉醉在城市溫度中,家的氛圍里。兩處疊加,確有眼睛濕濕的感覺。我無端就想起合肥的歌謠:“從肥東到肥西,買了一只老母雞,拿到河里洗一洗,除了骨頭都是皮。”土掉渣的話,曾受到多少詬病。繼而又振奮,老母雞轉身為“老鄉雞”,成了中式快餐的第一品牌,為南州也是合肥增加了無上榮光,國人有口福,更品嘗到了合肥持續的鮮美與溫度。
長篇小說《追風》是詩意的,它的場景,它的人物,它的故事,一應是詩意的。洪放先生骨子里是個詩人,他眾多的散文和小說是可以當作詩來讀的。《追風》在詩情畫意里演繹,演繹出了血脈僨張,演繹出了情懷激昂,演繹出了大湖名城無盡的希望。洪放先生是一位創作成果豐碩,有使命有擔當有情懷有智慧的作家,在中國文壇留下了深深的印跡。《追風》是一部創作難度極大的作品,洪放先生數易其稿,可謂字字見血,也正因為如此,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范本,也不愧為“中國第一部全面反映省會城市科技創新奮斗歷程的長篇小說。”
文學作品唯真實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追風》真實,如坐實在黃土地上的老南瓜,持重而香甜。《追風》代入感極強,翻讀《追風》,合肥風驟起。作為八百萬合肥人中的一員,免不了將自己對對號,你是書中哪一位?
晚霞被風吹送,風是春風。掩卷《追風》,我也該追風而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