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溫躍淵老師的身上有一團火,總是燃燒不盡,這是什么燃料?是核燃料——文學!
我去過溫老師的書房,那些書像一屋子擁擠的客人,它們或站立著,或端坐著,或半蹲著。屋子中間有一張黑漆漆的大桌子,書和桌子之間是一條羊腸小道,多少年來,溫老師穿梭其間,夠堅韌,也夠倔強的。
在文學場上,溫老師十八般武藝都耍過了,什么樣的西洋鏡都看過了,可以說是文壇上的高僧了。近幾年來,溫老師好寫文壇往事,他為這些文友們寫《史記》、寫《紅樓夢》,雖不至于“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但也夠“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
溫老師的新書《文壇紀事》出版了,消息先是從墻縫里吹來的風,細細的,輕輕的,甚至讓人有些懷疑。接著便是猛烈的,浩蕩的,讓人不容懷疑,嘆為觀止。
那天下午,在一個雅致的社區文化活動室里,溫老師舉辦了《文壇紀事》的新書首發式,新老朋友都來了,大家暢所欲言其樂融融,全沒了省城里批評家的派頭。晚上,溫老師請客,結賬時單子卻早被別人買了,可見大家對溫老師的愛。
再說《文壇紀事》,這是一本文人寫文人的書。每個城市都應有文人的存在,文人的存在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溫度,否則城市就是一片水泥鋼筋的世界。我覺得每個城市都應有一本書籍,記錄這個城市文人生活的印跡。在這方面,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出版了許多,溫老師《文壇紀事》的出版,填補了我們城市的這個空白。
《文壇紀事》全書收錄的是溫老師半世紀以來,所經歷的各種文學方面的活動,也是他本身作為一位著名作家的心路歷程,比如和著名作家茅盾、張光年、王蒙、張賢亮、魯彥周、陳登科等的交往。讀《文壇紀事》讓我想起法國作家莫里斯的《充滿幻覺的輕浮時代》,作者在書中記錄了“巴黎當時重要的藝術集會、書籍、演出、音樂會、展覽等,以及普魯斯特才露頭角,畢加索還是一位小市民等”。《文壇紀事》里記載的這些事雖然是溫老師個人的,但也是安徽文壇的,十分珍貴。
《文壇紀事》是一本散文集,除了文學性強以外,更多的還體現在文史價值上,人物和事件條理清晰,只要在我省文壇上活躍的作家或曾經發生的重大事件基本都在列。我身在安徽文壇,有想了解的事,就想看看溫老師當年是怎么經歷的。沿著溫老師提供的材料,便可窺一斑而知全豹了。比如,要了解當年賈平凹與安徽文學界交往的情況,就可以看看《賈平凹那年在合肥》;要了解魯老創作《天云山傳奇》前后的故事,就可看看《魯彥周與<天云山傳奇>》;要了解省文聯第二屆文代會的經過,就可看看《艱難時世的盛會》,等等。這些文章都是溫老師親身經歷的,因為有溫老的細心記錄,我們才可以還原現場,溯源早期安徽文學的狀況。書中引用大量日記和照片,既使版面活潑,又具有佐證性。
安徽是個散文大省,出版的散文集很多,多一本少一本都不在意了,但溫老師的《文壇紀事》不可或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