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汪言海新著《見證》,日前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記錄了安徽省肥西縣農村包產到戶的起源與進程,見證了中國農村改革艱辛的第一步。
這本書屬重大歷史選題,經中宣部備案審查,肯定該書:“政治導向正確,重大史實準確?!鄙鲜兰o七十年代末,中央文件明令兩個不允許:“不允許分田單干,不允許包產到戶。”1978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面對百年不遇的旱災,作出了“借地種麥度荒”的決定,引發了包產到戶。汪言海沉入農村,寫成5000字《肥西縣山南區包產到戶的調查》內參稿件,刊登在人民日報《情況匯編》上,呈送中央領導參閱。不久,人民日報給汪言海來信,要他作進一步調查。汪言海第二次沉入肥西,采訪面更廣,也更詳細。第二篇調查《肥西縣包產到戶的一些調查》,1979年11月3日刊登在人民日報《情況匯編》上,為中央提供了決策依據。鄧小平在1980年5月31日講話中說:“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合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P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nbsp;
汪言海被譽為“新聞界為農村改革開第一腔的人”。為完成人民日報要他作進一步調查的任務,汪言海第二次到肥西縣采訪。他旁聽了六安地委的工作會議,訪問了六安地委政策研究室的同志,采訪了山南區、公社、大隊、生產隊干部幾十人。當時,肥西縣乃至全省,對包產到戶的爭論激烈。有了面上材料,還要有農戶的過硬數據。為此,他和山南區委秘書權巡友調查了好、中、差三種類型的五個生產隊120戶,用120戶農民增產增收的統計數據,回答一些人對包產到戶的質疑。120戶,每戶設計調查35個數據,共收集4200個數據,然后加以統計分析。收集4200個數據,是一個極其艱辛和細致的工作,但汪言海做到了。在第二篇調查報告中,120戶的材料及其分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大大地增強了整篇調查報告的說服力。從1979年7月至1981年初,在一年零8個月的時間內,汪言海五次到肥西縣調查包產到戶,撰寫的調查報告分別刊登在人民日報《情況匯編》、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中國科學院《未定稿》和安徽日報《情況反映》上。肥西縣農民包產到戶的壯舉,震動全國。據統計,從1979年下半年到1980年,中央國家機關23個部門負責人、23個省市分管農業的領導,分別到肥西縣山南區考察,中科院、北京大學等11個所、院、校專家教授前來調研,肥西縣成為全國包產到戶的發源地之一。
安徽日報資深記者汪言海的這本書作,是用心、用情的,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寫作風格。文字樸實無華,字里行間卻流淌著厚重的歷史感。為避免史科類書稿的枯燥感,他采用講故事和新聞紀實的方法來寫作,寫出了事物的“原生態”。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感覺很享受。我們都經歷過那段歷史,雖痛楚,但也能品出其中散發出的淡淡鄉愁。閱讀過程,就像在看電視連續劇,主題鮮明,情節曲折,人物生動。如情節,波瀾起伏,高潮不斷。省委決定在肥西山南公社搞包產到戶試點,肥西縣委竟然下文否定;肥西縣委下令要農民退還包產田,一個公社書記竟跑到省委告縣委的狀;公社書記把農民大麻拔了,一個生產隊隊長竟扛著大麻到縣里抗議;縣委書記辦社隊干部學習班,逼農民“歸大堆”,一個農民揮筆疾書給中央領導寫信,許多農民要簽名,他不肯連累大家,說坐牢,我一個人去!如人物,從省委領導到農民,書中人物數以百計,個個有性格。省委書記大智慧,有超凡的領導藝術,女社員朱先聰講包產到戶的好處如數家珍,還有個“三吃一刮”的故事作對比,人物形象在汪言海筆下栩栩如生。
艱辛的《見證》,見證了那段艱辛的歷史。這是一幅描繪肥西縣農村包產到戶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汪言海為記錄這段歷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