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鎮上的小刀面乃本地有名的風味,少年時候,我和奶奶經常去吃。最愛光顧的一家面攤在馬路邊,交通十分便利。老板是一對年近六旬的夫妻,原先在老街開店,做了幾十年,后來響應政府號召,來到了新街發展。
男老板姓藕,異姓。我問他其中緣由,他微笑著直搖頭,說不知。后來我查資料得知,古時候他的祖先是朝廷大臣,一次政變后被追殺,逃亡途中見一藕塘便躲了進去,他許愿:若能躲過此劫,以后改姓藕。
真是有趣的姓氏。
所謂小刀面,顧名思義,是用小刀切出來的,手工活,講究得很。好的小刀面粗細得當,有一定的彎曲度和韌性,具有一種特別的誘惑力。那些死板的機制面條怎比得了?流水線生產,毫無手工之美感,在我眼里,碗里盛著這樣的面條就好像盛著一臺機器。
無論和面、刀工,還是煮面、配料,都能考驗小刀面師傅的技藝。藕師傅是真的厲害。他握一把小刀面,丟進湯鍋里過一下,撈起來的面條是熟而不爛、根根分明,還散發出半透明的淺黃色質感,讓人見了便有食欲。藕師傅將面條倒進放有少許油鹽的海碗里,澆入清湯,撒上小蔥,賦予了海碗靈魂。與腥膻的紅燒牛肉面、鮮辣的青椒肉絲面、咸香的北京雜醬面比起來,這小刀面算是清淡的了,但嘗起來卻是別有一番風味,讓人難以忘懷——滑,面條毫無阻礙地滑過雙唇,滑進嘴里;嫩,似乎一碰到牙齒面條便自行斷裂了,爽口之至;鮮,麥子的原味被清湯逼了出來,它與油鹽味、蔥香味交織在一起,簡練卻不簡單,真是鮮美無比……
藕老板的小刀面里有藕的簡樸之味,不易。
奶奶信佛,葷吃得少,就喜歡這面條。那些年我們常常坐三輪車去鎮上買菜,買完菜就在這店里好好地吃上一頓。那時的日子恬淡、自在,我和奶奶呼哧呼哧吃面的時候,屋外的香樟樹在陽光和風里靜如處子。
奶奶去世后不久,又去吃了一次,以為滋味如昨,卻終未能如愿。
許久未吃小刀面了,前日專程駕車前往,卻發現門面早已改成了童裝店,一打聽才知是藕老板的女兒生了,老兩口去鄰市照顧外孫去了。可惜了好手藝。
情愛敵不過胃,胃敵不過親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