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連續多日的秋陽高照,好得讓人心動。趁岳母她老人家身體康健,行動自由,我們一家三口,同時叫上妻姐,一齊去爐橋鎮轉轉,品嘗一下當地的小吃——小刀面。
爐橋鎮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了,是名副其實的古鎮。據史料記載,三國時曹操為進攻東吳,曾練兵于此,取當地窯河的水打造兵器,形成鑄造兵器的烘爐百余座,同時修建了一座五孔橋,故曰:“百爐橋”。后人為叫得方便,逐漸簡化成了“爐橋”。
聽說老字號丁家面館在爐橋褲襠街一帶。我們小心翼翼地將車子拐進小巷,這是褲襠街的進口,巷子很窄,僅供一輛車通行。途中遇到一個冒失鬼,駕駛車子迎面撞來。沒辦法,我們只得將車子滑下水泥路面,待他過去,再重新駛回路面。水泥路基與土路落差有點大,害得我們車子底盤與路基剮蹭得“吱吱”作響,算是領教了小巷的狹小與擁擠。
到面館的門前,尚未開張,卷閘門掀起一半,有孩童在里面玩耍,是面館老板的孫子。我問他什么時候開張,小孩說五點。看看手機,才四點多一點,我們決定四周轉轉,領略一下老爐橋的古樸風情。
步入狹窄幽暗的古巷,心,在一點一點地慢下來,仿佛在聽一首舊時光里的老歌,悠悠蕩蕩,或近或遠。三兩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坐在門口聊天,他們沒有受到我們的打擾,甚至都沒有望上我們一眼,那種安詳和自在與幽深的古巷交相輝映。越過老面館向西,街面豁然開朗。如果說前面的兩條小巷是“褲腿”的話,這里就是所謂的襠部了。兩邊的老房子頗具古韻,有鋪滿灰色小瓦的古宅,有迎風而立雜草叢生的馬頭柵,還有嵌入土中三三兩兩的青石板。目光,默默地在古墻磚上搜尋,尋找時光鐫刻的烙印;腳,輕輕地踏在滿是皺紋的青石板上,仿佛在讀一段悠久的歷史。這里,歷史與現實有一個根系連著,枝繁葉茂,根須發達,彼此千絲萬縷,不離不棄。
西口有河,水波蕩漾,是古老的窯河的一個支流。這條河東高西低,水向西流,當年曹操聞之稱奇,認為這樣的水最適合打造兵器了,可以讓鐵器不銹,所以駐兵于此。我們順著河畔走了一個半圓,終于找到了三國時期留存下來的五孔橋。橋面現在鋪上了石子,西面臨水的地方還遺留一段白條石欄桿,顯得古樸蒼勁。橋頭立有一牌——橋上橋。原來自從三國建橋以后,河水多次泛濫,造成河床經年堵塞,宋代在原橋基礎上建造了七孔紅石磚橋,后遭損壞;明代又在橋上建起了現在看到的五孔大橋,所以人們就管這座橋叫“橋上橋”了。
站在橋上,我看見白云和樹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仿佛它們都來自水里,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平靜安詳,給了我撫摸時光的機會。面對這灰白的石頭欄桿,我輕輕地問自己:時間在這里是什么?是靜立多年的石頭?還是這廣闊無垠的水面?“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我們在如水的時光里,有了太多的羈絆和雜念,讓輕裝出行變得勉為其難。很久沒和家人一起外出了,這樣的經歷又會有多少呢!
回到丁家面館的時候,已陸陸續續開始上客人了。面館不大,上下兩層,二樓住人,下層為面館,沒有熱菜,上的全是冷拼,有豬耳、口條、鹵鵝、牛肉、涼拌黃瓜、千張等,小刀面是這里的特色,講究現搟現做。只見師傅用一根碗口粗的長搟面杖富有韻律地把案板上的面團推搟開來,待面團搟制到一定程度后,再將搟面杖卷入其中,使面緊緊包裹在內,并用手向外推卷。如此反復數次,不一會兒工夫,案板上的大面團就變成了很大一塊薄面片。師傅輕巧地將面片折疊起來,一刀一刀切下去,出來的面條粗細勻稱、長短一致,用手提起輕輕一抖,細軟綿長,千絲萬縷。出鍋的雞絲面,色澤微黃,湯汁清亮,雞絲白凈,口感筋道。
面有紅湯和白湯之分,爐橋小刀面屬于白湯,以清淡爽口為佳;定遠的“蒙城拉面”屬于紅湯,牛肉是鹵制的,湯汁紅潤,辛辣醇厚。岳母怕辣,小刀面比較符合她老人家的口味,桌上的鹵菜她都沒怎么吃,小刀面卻吃了半碗。臨走時,她還囑咐妻子把桌上沒吃完的鹵菜打包,也許她老人家更怕的是食物浪費吧。
走出面館,夕陽西墜,一只不知名的飛鳥在展翅翱翔,帶動著落日一起遠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