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看到“香菜”二字,許多人立刻會聯想到芫荽,而且能迅速百度出它的許多知識:譬如,它又名芫荽、鹽荽、胡荽、香荽、延荽、漫天星等,是公元前119年西漢張騫從西域引進來的,它的嫩莖和鮮葉有種特殊的香味,常被用作菜肴的點綴、提味之品。但我要說的這種“香菜”卻不是芫荽,而是一種腌菜,也可以說是咸菜,但比咸菜的制作要復雜一些,賣出的價格要高一些,就是招待的客人身份也要高貴一些。
香菜制作多在小雪過后。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農人們早飯后去了自家的菜地,將大白菜(最好是高稈白菜)一棵棵鏟了,再一擔擔挑回家,堆在門口水塘邊的跳板邊,用抹布、毛刷將菜里的泥土、糞渣等一點點清洗干凈,將枯黃的菜葉掰下來扔掉。洗干凈的大白菜,又被一棵棵晾曬在竹墊或塑料薄膜上,有時連門前晾衣的竹竿上、繩索上也曬滿了。大人們忙好這些便下地干別的農活了,留下老人或孩子在門口看著,主要是防止雞、鴨、鵝、豬、牛、羊等牲畜來糟蹋。雖說是冬天,但正午的太陽還比較溫暖,到下午的時候,菜便曬得水干葉枯了。待到太陽西沉時,老人和孩子們便將大白菜全部收回來,堆放在家里的桌子、竹床上。晚飯后,主婦便拿著菜刀將一片片白菜切成細絲,用籃子或窩匾盛了。也有的人家將菜心分揀出來,集中存放,單獨腌制。經過幾個大太陽的烤曬,菜絲被曬至皮條干時,再拌少許食鹽,輕輕揉搓,直到汁水涌出,再晾曬一二天后,用熟香油、五香粉、生姜米、熟芝麻拌勻,裝入小罐,面封蒜泥,扎好罐口封存。最多10天,腌白菜就回味了,掏出一小碗來,拌以麻油,吃起來比咸菜香嫩可口,故名香菜。每每清晨起來,就見老爺爺們泡一壺濃茶捧在手中,搛一碟香菜放在桌上,嘬一口清茶,在口腔回轉幾圈,再滑入喉嚨,落入肚里,便感到神清氣爽;再搛幾根香菜放入口中,細細嚼來,便感到口舌生津,香氣四溢。一日三餐,無論是干飯、稀粥、水燙飯,還是饅頭、油條等點心,香菜都是佐茶、下飯的好菜。但因為制作比腌咸菜復雜,用料也多,所以一般農家每年只腌一小壇,看得像農家的“公主”,也比咸菜兄弟金貴了許多,平時舍不得拿出來,一般都是逢年過節時待客用。只有比較得寵的孩子,才能乘勢撒潑,逼父母弄出點香菜來,堆在飯頭上面,捧著碗滿村地轉,在其他孩子們面前炫耀。
記得每年春節,村里家家戶戶大飯桌上都會擺幾樣食品,豆糖、水果、瓜子等,但都不會少了一碟香菜。親戚、客人進門時先說上幾句拜年的吉利話,主人便熱情地請來客坐下,泡茶、續水。滿桌的糖果點心客人并不在意,常會拿起筷子搛幾根香菜品嘗,并且與他吃過的張三、李四、王五、趙六等家的香菜進行比較。誰家的香菜沒曬干,有水腐味兒;誰家的香菜曬太老了,嚼不動,還絆牙齒;誰家的香菜太咸了,誰家的香菜太淡了,誰家的香菜作料放多了……經過十幾年的比較,前村譚奶奶家的香菜,一直是全村人公認的味道最美的香菜了,許多人都惦記著呢。這不,每年正月,幾乎全村的人都要去她家拜年,目的就是要嘗嘗譚奶奶家的香菜。
現在,城里的市場上雖然一年四季都有人賣香菜,但不是曬得太干,就是太辣太咸,很難買到適合自己口味的。只有家里腌的香菜,不咸不淡,香辣適當,非常適合自己的口味。有時城里人來了,送一小瓶給他,自是感激不盡。來年若是在城里遇見了,他會驚喜地說:“你是來送香菜的?你家的香菜真好吃!”原來,他一直就惦記著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