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在清晨的寒雨里,黃山寨的楓葉紅了,宛如一匹紅綢束于腰間。黃山寨下,俯接村墟。順著田間的土埂子,撐著傘,慢慢往村里走,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田埂會有名字嗎?在我踏上這片土地之前,從未想過,因為田埂太普通了,一茬茬人走過,似乎從未意識到要給它們起個名字。
可是,在廬江黃山寨這片山野游弋的田塍,卻是有名字的。
“小滿田塍”是有名的。農家的田埂竟有名字,這事新鮮。能被命名,自然更不簡單。
廬江屬皖中,溫泉之鄉,建制自漢武帝元狩年間起,歷史底蘊深厚,人文薈萃。廬江之南,黃山寨突兀勁拔,山峰像一把大扇子攤開,山上石筍林立,竹木成蔭,峰巒疊嶂,遮云蔽日,素有“江北小黃山”之稱。三國時期,周瑜曾經登臨,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在此結寨。除地勢險峻,自然地質景觀奇異獨特,在怪石嶙峋的巖縫里,有難尋的石耳、猴頭菇、石頭燕窩,時見山壁虎、蜥蜴等珍稀動物出沒,還有野生核桃、山楂、枸杞、龍爪蘭等幾十種珍貴中藥材。駐足山巔,長江如一條白線,水光參差;群山環抱的青山湖,碧波蕩漾,宛若一塊無瑕的翡翠,瑩秀澄澈。
今昔之間,在山里人稀稀稠稠的日子中,這片連接青山秀湖的田塍,也是荒山溝子連接美麗鄉村之路。田埂邊,叢生的巴根草、車前草、黃花草、狗尾巴草,掛著晶瑩的雨珠,黃燦燦的野菊花在秋風中笑靨悠悠。田間地頭,遍植金橘、胡柚、黃金梨、哈密瓜、獼猴桃、櫻桃、藍莓和桑果等各色果木,香氣馥郁。柑橘文化館、農產品淘寶驛站、水簾洞、彩虹滑道,錯落有致,掩映其中。
穿過田塍,走進一片橘林。雨落在鋼架大棚上發出聲響,雨水順著管道傾瀉而下,山谷的水也從竹林嘩嘩流出,溪水漲滿,在木橋底座擊出浪花,山溪頓時流出洶涌之勢。依各色品種不同,橘園劃成多個片區,整飭有序。棚架上裝有傳感器、物聯網,通過數字平臺進行大數據分析,可視化地展示果木實時生長的情況,監測病蟲害防治,預測農作物產量,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田頭有塊牌子,提示我眼前的柑橘是“黃美人”。掛滿枝頭的金橘果皮光滑,通體金黃,色澤靚麗,細看底部還有個錢幣形狀的標識。“表面油胞小,油胞凸出即為成熟。”按照農場主人的指點,摘一橘在手,感覺比平素吃的橘子容易剝,不浮皮,肉質細嫩,汁多而甜,甚是清香爽口。彩帶從鋼架上整齊垂下,紅黃藍三帶一束,牽住結果的枝葉在穿棚風中搖曳。果木像懸梁刺股的后生,生機勃發,碩果累累。
田野中一段明光锃亮的鐵軌上,停著一列小火車。鐵軌彎曲地穿過水面,伸向竹木蔥郁的山野。小時候喜歡在方正的鐵道枕木上跑,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總讓我想起詩和遠方。可以想見,晴日周末,上學的孩子穿著校服,胳膊挎著自編的竹籃,下地采摘果蔬,或者坐著小火車飛馳,在山水園林間,尖著嗓子喊叫,隨著性子玩,把少年的夢想和快樂盡情放飛。少年的夢是綠色的。少年和自然天然是一體的。
田塍盡頭,山村不大,十多戶人家樓宇華麗。多為三層小樓,外墻貼著瓷磚,三樓縮進,露出寬闊的露臺,晾曬谷物。村莊非常干凈,在墻旮旯處也無垃圾。清一色的,家家都用草繩系著黃木牌子,把區域衛生責任人的名字亮在樓前。這個叫陽家墩的村落,據傳是歐陽修的后人繁衍生息之地,元末明初避亂遷居于此。村中高高的打谷場,黃磚斑駁的照壁,嵌著歐陽氏的圖騰。歐是傳說中追隨太陽的鳥,棲落在沼澤和稻田里,所以古有陽鳥耕耘之說。陽家墩的族徽,就是太陽升起,追隨太陽的鳥正落向農田之中。
村路隨地勢起伏。雖是雨天,門上掛著大鎖,少見村人。碰到一位身板硬朗的長者,鐮刀一鉤,在門前稠密的藤葉里劃拉出一個青皮冬瓜。旁邊還有一個,足有二十多斤,像個大枕頭,臥在草叢中。老人的樓房東邊,是三間土墻瓦頂的老屋。老人說,這是他住了十幾年的老房子,舍不得拆掉。木窗邊的外墻畫著稻穗、春風楊柳,壁畫色彩剝落顯得灰暗。一棵合抱粗的香椿,枯葉像一只只灰黃的小鳥,在風雨中飄飛,鐵線般的枝干懸吊著拉秧的絲瓜;栗樹手掌大的闊葉依然茂密,殘留的板栗吧嗒落下,像縮成一團的刺猬滾下坡去。老人聲音洪亮,他說山上的土地都流轉了,兒子辦民宿、農家樂,小女開網店賣土特產……話語間,看得出內心涌動著的殷實與滿足。
山村的時光很慢,天地安靜得能聽見屋檐滴雨的聲音。塵囂中待久了,走在田塍,像是走在老家的路上。山水田園風光洗眼,秋雨洗心,讓人一下子沉靜下來。此刻,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也許,這便是田塍的夢所蘊含的道理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