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許多朋友都對我名字中間的“旵”字感到陌生。這是個生僻字,不認識可以理解。
說起名字,本縣的人第一次認識我的時候,就好奇地問我是不是桐城大關鎮旵沖村人,可能認為我跟旵沖村有什么淵源吧。今年春天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第一次饒有興趣地慕名前往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旵沖村時,感到格外親切,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原來,旵沖村就像自己的家一樣!
上初中時,我的語文老師何松濤先生說,“旵”字寓意是很好的,象征著太陽出山,生機勃勃的意思。到了桐中上高二時,教我語文、才華橫溢的劉盛磊老師,特意把我叫到他家里,非常利索地拿出《康熙字典》翻給我看,和藹可親地告訴我,“旵”字的拼音應該是chan的第三聲,但是桐城的發言都是讀hang的第三聲,意思同上。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了自己名字的真實意義和來源。
高考前夕,班主任說如果需要改名字,可以到教務處去改一下。后來,我征求了大人的意見;大人告訴我,我的名字是家里一位堂叔叔起的,源于我是早上太陽出山的時候出生的。堂叔叔是上世紀60年代初安慶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生,是很勤奮也是很有學問的人。聽了大人這樣說,我就打消了改名字的念頭,并一直沿用至今。
生僻字做名字,在生活中也確實帶來了一些不便。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互聯網技術還不發達,高考成績單上名字中的“旵”字,計算機就無法打出來,班主任只好通過手寫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高中一個同學還笑稱,中間那個字成為等待開發的“處女地”。
生僻字做名字,在日常生活中還惹出了許多有趣的事情。上大學期間,我的名字還難倒了一些尊敬的師長們。記得大學二年級時,教我中國古代漢語的鄭老師,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教授,但是他也沒有正確讀對這個生僻字,每次都讀錯了,現在想起來讓人啼笑皆非。大學畢業留言簿上,不少同窗好友留言說,對我印象太深刻了,是因為名字中的那個生僻字。每次坐飛機和火車,或者去銀行辦理業務、辦理身份證等,因為那個生僻字有時也是好尷尬的,要反復跟服務員解釋,那個字怎么打才能顯示出來。后來,互聯網上生僻字都儲存了,這個問題才得到了徹底解決。
一個人的名字,是社會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標志符號。孔子說得好:名正言順,這也說明了名字的重要性。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無論是顯貴人家還是尋常百姓,都試圖通過取名這件事,寄托一種人生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讓一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名字,來預示吉祥美好、呵護生命。這是一種獨特的源遠流長而又底蘊深厚的文化現象。
每一個人的名字背后,都有不一樣的起因和故事。我們的父母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字,總是賦予一定的意義和內涵,其中飽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和祝福。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像愛護名譽一樣,義不容辭地珍惜自己的名字,用堅實的人生,給自己的名字填充豐富生動的內容。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