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復(fù)制發(fā)表;已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魯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今年9月25日是他140周年誕辰。對于一位作家來說,最好的紀念就是讀一讀他的作品,因為作品是作家智慧和心血的結(jié)晶,而作家就活在他的作品中。所以,我們應(yīng)該讀一讀魯迅。
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有很多方法。前一段時間,一位“瘋狂讀書會”的熱心參與者微信問我,想讀一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不知道哪種版本的《魯迅全集》要好一些。我告訴他《魯迅全集》自然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最好,但建議他先讀魯迅作品的單行本,選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他們的版本有注釋,而且基本上和全集一樣,讀得多了,感覺自己真的很喜歡,再買全集也不遲。
也可以先讀一些魯迅先生的作品選集,對他的作品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喜歡他的小說就讀《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你會發(fā)現(xiàn),《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故鄉(xiāng)》《阿Q正傳》《祝福》等名篇之外,《風波》里九斤老太、七斤嫂子,《傷逝》里的子君、涓生,雖然彼此相差甚遠,但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喜歡魯迅先生散文詩歌的,可以看一看《朝花夕拾》《野草》等,你會感覺第一句話“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就能夠引發(fā)你的共鳴。
喜歡魯迅先生的雜文,就讀《而已集》《三閑集》《南腔北調(diào)集》等,聽先生說“中國人的性情總喜歡調(diào)和,折中的。比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diào)和,愿意開窗了。”你會感覺現(xiàn)在一方面很多人還是依然如故,還有一些人整天鬧哄哄的,好像很有點勇氣和精神,其實就是閉著眼瞎嚷嚷,正經(jīng)事一樣做不來,也挺煩人的。
說到讀書,的確是不能太勉強自己,從自己喜歡讀的作品入手,是一個比較理性的選擇。喜歡就不會厭煩,注意力自然也就會在上面,一個個字、一段段話才能看得進去。
當然還可以另辟蹊徑,家里如果有魯迅先生的書,摸到哪本讀哪 本,少了一些刻意,也不失為一種方法。我曾經(jīng)有段時間對他的《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集外集拾遺補編》很感興趣,雖然是各種單集沒有收錄的作品,但好作品依然很多,況且有些詩歌和短章,特別有意思。
還有一些文學以外的文字,比如,魯迅先生對于藝術(shù)的關(guān)注和介紹,以及他起草的一些圖書出版營銷文案,就很有意思,可以讓我們看到他的另一個側(cè)面。
如果還想再別致有趣一點,可以讀一讀魯迅先生的手稿本。一邊閱讀先生的作品,一邊欣賞先生的書法,同時再琢磨琢磨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在這里加一句話,又在另一處去掉幾個字,如果能看出點門道來,那收獲就不是一點點了。
至于手稿本的版本,我同樣不建議一開始就買幾種版本的全集,尤其是線裝本的,那價格不是一般的高。我們不妨從舊書網(wǎng)上花幾十元錢買一兩本單冊,感受一下。如果你愿意花一兩百元錢買一套線裝宣紙的魯迅先生手稿選本,那么,感覺有了,風雅也有了。
其實,我也知道,現(xiàn)在讀魯迅的作品似乎也算不得很時尚的事,但是我始終認為,無論是誰,只要他能夠安靜下來讀魯迅的作品,應(yīng)該都會有收獲的,而且對于魯迅先生及其作品也一定會有自己的判斷。
老舍先生曾經(jīng)說過:“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而我們的判斷是什么呢?我想在我們讀過魯迅先生的作品之后,自然就會有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