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每當小城華燈初上,我從外面散步歸來,總會習慣地看一眼鄰居家的門燈是否點亮。在這萬家燈火里,那束光亮顯得格外親切、溫暖。
我家住在四樓,和斜對門的蘇大哥一家是鄰居,每天進進出出,都得從他家門前經過。剛搬來時,我與他們還不熟悉,只曉得男主人姓蘇,夫妻倆有一個正在上學的兒子。
與蘇家做了這么多年的鄰居,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女主人的高姓大名。都怪我是個馬大哈,時常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壓根兒就不曾去打聽過她的姓名。
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兩家的鄰里關系。
蘇大哥兩口子都是實誠人,有著農村人特有的憨厚、淳樸、善良和熱情。上樓下樓,進門出門,兩家人碰到一塊了,都會打聲招呼,寒暄幾句。
看得出來,鄰居家的日子過得有些拮據。蘇大哥在縣城一家建筑工地上班,每天都是早出晚歸、灰頭土臉的樣子。蘇大嫂在樓下的街邊擺了一個縫紉攤,替人換個拉鏈、釘個扣子什么的,掙個一塊兩塊的小錢。
盡管如此,我也沒看到他們有一點的憂愁。每次打照面時,兩口子臉上都掛著微笑,像陽光一樣燦爛。
按說,以蘇大哥一家的狀況,平常日子肯定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甚至有些摳門、吝嗇。這一點,從他家平時很少開門燈,就可以略知一二。但是,有一件事情,卻讓我改變了對他們的看法。
我們居住的商住樓,建于上世紀80年代,沒有物業不說,還樓道狹長、破敗不堪。一到夜晚,樓道里黑洞洞的,一絲光亮都沒有。每家每戶不得不在自家門口安上門燈,用以夜間上下樓時照明。
我家也裝了門燈,只是不常開。這倒并不是像斜對門的鄰居那樣為了省錢,而是因為我習慣每天晚飯后出去散步,下樓時還天光大亮,無需開門燈。
等我從外面兜了一圈回來,天色已晚,樓道里漆黑一片,樓上住戶安裝的都是老式門燈,開關都在自己家里。上樓時,只能借助屋內投射出來的光,或者打開手機里的手電筒照亮。
有一天晚上,我散步回來,一抬頭,忽然發現鄰居家的門燈亮著,銀白色的燈光把三樓、四樓的樓梯間照得通亮。我噔噔噔地快步走上樓來,朝蘇大哥家門前看了一眼,除了亮著的門燈,并沒有人。
一連好多天,鄰居家的門燈都這樣開著。剛開始,我以為是蘇大哥下班晚,先到家的蘇大嫂開著門燈在等他。可有幾次,我上樓時,分明聽到蘇大哥的咳嗽聲、說話聲,他在家里。看來,開門燈等著的人,并不是他。
直到前不久,我才解開了這個謎團。那天晚上下樓時,我一不小心崴了腳。第二天,碰到正提著一大袋子衣服上樓的蘇大嫂。她見我一瘸一拐的樣子,忙問是怎么回事,我將實情相告。她突然一拍衣襟說:“都怪我,忘了給你開門燈了。”我一下明白過來,鄰居家的門燈,原來是為我開的。
看來,蘇大哥兩口子對我的生活習慣已了如指掌,他們知道我有飯后出門散步的愛好。在我晚上回來之前,他們便將自家的門燈打開,為我上樓時照明。
看著蘇大哥家門前那盞小小的門燈,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對鄰居一家萌生出別樣的敬意。這看似清貧的一家人,卻有著金子般的心。生活如此窘迫的他們,卻長年累月地每晚為我點亮門燈,他們對自己都不曾這樣大方過,這份慷慨與豁達令人感動。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這世上,真有一種感動叫鄰里情。鄰居家那盞門燈,很親切,很柔和,也很溫暖。這盞門燈,將裝進我的心里,一直照亮我的人生旅程。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