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讀小學三年級的孫子要養蠶,我覺得很奇怪。時下鄉村里也很少見到有人家養蠶,一個城里的小孩怎么想起這檔子事來?原來,小學《科學》教材上有一章專門講蠶的知識,老師布置了課外作業:養十幾只蠶,觀察記錄蠶的生長變化情況。也許老師沒有硬性要求,但孫子是個聽話的孩子,當真起來。
養蠶要采桑,采桑的事必然要大人幫忙。孩子的爸爸媽媽上班工作,少有閑暇,爺爺奶奶義不容辭。城里桑樹少,桑葉不好弄。我好不容易在附近的河邊找到一棵桑樹,只是手能觸及之處,葉子早被人摘走了。我準備爬到樹上去摘,轉而想到,一個老人家爬樹,不文明,不安全,只好作罷。我又找了很多地方,皆空手而歸。據說網上能買到桑葉,可遠水解不了近渴。
看著蠶寶寶餓得慌,孩子急壞了,就到小區里摘了一些桃樹、杏樹、李樹的葉子,蠶寶寶一口也不吃;又去采來香樟、青楓、梧桐的葉子,仍然一口不吃。我告訴他,我們養的是桑蠶,除了桑葉一般不吃其它樹葉。
下午,孩子去上興趣班,離家有些路程。下課后,我騎電動車帶他回來,一路上都在注意哪里可能會有桑樹,幾次停車到茂密的雜樹林里尋找,都沒有見到桑樹的影子。我打起了退堂鼓,孩子卻堅持再找找。我們繼續往前走,就在不遠處,竟然真的發現了兩棵桑樹。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我向孩子豎起了大拇指,小家伙得意地笑起來。
桑樹不大,但枝繁葉茂。我趕忙采摘起來,孩子也要一試身手,夠不著,我就把柔軟的枝條壓下來,并告誡他不要弄斷樹枝。不一會兒,我們的額頭上都滲出了汗水,估計能管蠶寶寶吃上兩三天,不多摘了,留著慢用。后來,我又去摘了多次,徹底解決了二十多只蠶的“吃飯”問題,沒有了后顧之憂。
除了采桑,其余蠶事,如給蠶搬家、喂葉、出便便、換墊紙等,多是孩子獨立完成,并按照老師要求,對蠶生長過程中的重要變化,進行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
近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孩子終于完成這份特殊的作業。在養蠶的實踐中,他加深了對蠶的了解,增強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采桑養蠶的親身經歷給他提供了翔實的作文素材,孩子的觀察日記寫得生動有趣,小實驗文章也寫得有條有理;孩子還搜集關于蠶桑的古詩詞,朗讀背誦,“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等詩句已爛熟于心,受到文學之美的陶冶;還有一個重要的收獲,那就是在尋找桑樹的過程中,孩子更懂得了只有堅持才能成功的道理。
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份作業也不容易啊,其中也有我的一份汗水喲。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