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與張道德認識,不知是在哪一年,但真正見面說話,應該是在省散文隨筆學會與一家酒業聯合舉辦的抗疫征文頒獎典禮上。就是那一次我知道了,他是一位官員,喜歡文學。對于喜歡文學的人,不管是青年、中年,抑或是少年、老年,我都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尤其是對官員。這倒不是看重他們的官員身份,而是我認為,喜歡文學的人比不喜歡文學的人,更有情懷,哪怕他從政,哪怕他是一位高官。張道德當然不是什么高官,而且我也不知道他在什么部門,什么職務,什么級別。我只是從和他簡單的對話中,知道他喜歡文學。多好啊,我想,在碌碌風塵的俗務中,在勾心斗角的官場上,還有文學去喜歡,那他的品質就不至于太卑鄙,而他的仕途,也不至于太兇險。
而現在,我終于拿到了他名為《所遇所得》的文集,開始真正進入他的世界。第一章《歲月深處》,大多是對早年生活的回憶,老家的雪,鄉村的雪,雪中奔跑的兔子,還有拎著鐵锨,跑在孩子們中間的二爺。這是一幅多么鮮明的畫面啊,大雪“縱容了鄉村的野性和活力”,也構成了大地母親永久的呼喚。盛夏,村頭那兩棵如傘一般鋪展的大樹,越來越“蒼老無力”的老屋,還有父親的泥爐,房前屋后的小路,以及那些“與芋頭相伴”的日子,都散落在歲月的深處,現在它們被作者用文字,一點一點打撈上來。當然還有人,鄉村知識分子的父親,操勞一生的母親,精明的二爺,甚至集上那個讓少年張道德討厭的賣黃豆老頭,都是那么可親、可近,正直、善良,寬厚、溫暖。在作者的筆下,生活是那樣的瑣碎,物事是那樣的平淡。然而也正因為如此,那些帶有鄉村印記的人物和景物,晨昏與春秋,才是那樣的真實、真切,鮮活、直接。童年的歡樂,沖淡了生活的艱辛與困苦;田野的無羈,賦予人們以美好的心境;而土地的溫熱,讓我們備感溫暖。“文字的暖意”一直是我在寫作中的孜孜以求,而《所遇所得》中的文字,就有一種溫情脈脈的美感。
如果說第一小輯《歲月深處》,更多的是對鄉村生活的記憶,那么,《心愿心語》則主要是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感想與感悟,高出了生活的層面。作者的書單,豐富了他的人生,拓展了他的世界,使他不再拘泥于一時一地,一事一物;政治經濟類讀物的廣泛閱讀,使作者對運行在社會深處的改革開放,在切身參與之外,有一種理性的認識和把握,這樣在處理日常政務時,他的站位就會更高遠。經常有人會問我,讀書的意義在哪里?在于能給你的人生以“大格局”,讓你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心胸開闊一點。一個人當然不能脫離世俗生活,不能脫離柴米和油鹽、職稱與職務、工作與家庭,但讀書可以讓你離俗世俗務遠一點,即便是身處暗礁叢生的政治生態之中,也有一種隔岸觀火的澹定與從容。許多時候,你以為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已成為過眼煙云,不復記憶,但它們一直沉潛在你的生命深處,在你的氣質里,在你的談吐上,在你的文字中。
讀書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讓你變得與眾不同。
張道德不是作家,他的寫作也不是職業寫作,但他具有作家應該有的情懷,同情弱小,關注苦難,感受民間疾苦。對于那個寫詩的“本家兄弟”張道發,他的內心深處,一定也是引為“同道”,詩人未必要寫詩,寫詩的也未必就是詩人。詩人的本質和本性,是能夠發現艱辛冗長生活中的詩意,以悲憫的眼光看待人生。從這一點上說,張道德也是一個詩人,他的文字具有一定的詩性。不然,在搬離陪伴了他六個春秋的辦公室時,他就不會留戀“那一線斜陽”,也不會發現那一縷光線中“翻騰著、飛舞著、喧鬧著”的“細小的顆粒”;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刻板甚至乏味的行政生涯中,他有時會仰望“一彎新月”,而他“致青春”的方式,讓人不由想起“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美好祝福。
雖然不是作家,不是詩人,但作者的文字,真的有一種溫情和暖意。
我不喜歡冷冰冰的文字,更不喜歡寫下冷冰冰文字的人。我因此不喜歡張愛玲。一個人文字的溫度,也是他生命的溫度,有溫度的生命和文字,才值得親近。在最后一章《斑斕世界》中,作者將自己從辦公室和庸常政務中,推到更廣大的范圍和區域,肥東高低錯落的山梁,包公出生的小李蠻村,更遠的如延安的窯洞,貴州的赤水河等。天地是那樣廣闊,山河是那樣壯麗,家國之思,憂患之情,油然而生。江淮的梅雨和大水,守堤和破圩,離家和還家,既在他工作中,也在他的情思中,更在他的生命中。而我們也從中感受到了一個政府公務人員,在職業生涯中的思想、情感、心緒、心態,感受他的精神世界,和他紛繁嘈雜喜憂參半的人生。
我經常想,散文的門檻是最低的,誰都可以寫,誰都在寫,沒有明顯的隊伍,有浩浩蕩蕩數千萬散文大軍;但散文門檻也是最高的,它需要有深厚的人文儲備,和由此涵養出的優雅審美,又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文體規定性,所以散文寫作其實是很難的。散文是一個作家精神上的整體抵達,散文難就難在這個整體抵達上,它考驗的不僅是作者的表達能力、審美能力,還考驗一個作者的思想能力和情感能力。記得豐子愷說過:“不困于心,不亂于情,不念過往,不懼將來”,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閱讀與寫作,是最好的途徑。
今天,技術帶來的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導致在數字元媒體上,更多的只是呈現、堆砌、涌現,思維、思想、精神、情感,都是“流媒體”所不能給予的,而由“真正的寫作”所提供。時間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匆匆流過,一個寫作者要做的,不是給生命以時光,而是給時光以生命。
注意到在文集中,有這樣一句話:“愿所遇皆歡喜,所得皆善良”,真心地祝愿作者從今往后,“所遇皆美好,所得皆所愿”,擁有更廣闊更美好的文字和人生。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