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回老家,都想,一定抽時間去農(nóng)村老宅看看,最好再在村里好好走一遍。這幾乎是我每次踏上返鄉(xiāng)路時最先閃現(xiàn)的念頭。畢竟,老宅給了我童年的所有記憶,甚至那些酸楚、困窘,也成為了記憶里的寶藏。
可是,一回家,就難得有機會再看一看鄉(xiāng)下老宅了。也不知道為啥,三四里地的距離,我竟然好幾次都沒有去。來去要一天時間,當然包括我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看看老宅旁的樹與土地了。回老宅的次數(shù)太少太少,反倒離開家鄉(xiāng)時,腦海里越來越多地烙著一句話:下次吧,下次去老宅看看!
老宅曾經(jīng)閃耀一方,它紅瓦紅磚也惹了許多紅眼。如今它又舊又破,被擠在一堆枯枝敗葉里,老態(tài)龍鐘,像滿臉皺紋的老人。
老宅老了,像我時常牽掛的日漸衰老的外公外婆,被歲月磨彎了腰、皴皺了臉。
我每次回老家,必定去外婆那里坐一會。我覺得哪怕和她聊幾句閑話也開心。這兩年,外婆外公反而時常給我打電話,“你吃飯沒有?你怎么還在加班?要把身體搞好啊。你們什么時候放假?”電話里,他們基本上會重復(fù)這幾句。接過電話,總會有一個聲音在我腦海里回蕩:春節(jié)一定早早地趕回去,看看外公外婆。這個時候,我甚至想到要捧起照相機,給他們拍更多的照片。
可是,很多次,照相機的內(nèi)存卡依然空空如也,倒是手機里存放著幾張潦草的照片和幾幀搖搖晃晃的視頻。與外公外婆在一起,我有時想不起拿照相機,只顧著聊天了——像我這樣曾經(jīng)的職業(yè)攝影師,也會把拍照這件事忘得一干二凈。
“下次一定多拍點!下次一定給外婆帶她喜歡吃的小金桔、雞蛋糕,再記錄她的童年往事。”坐在返程車上,我責(zé)備自己,也一再提醒自己。
下次,一晃就到了下一個小長假,只怪小長假真的太短了。如果碰到有公差,我就回不去故鄉(xiāng),見不到外公外婆,看不到那個讓我魂牽夢縈的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老宅了。于是,“下次”就拖到了春節(jié)。
春節(jié)團聚,走親戚,與外公外婆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shù)。那天,在外婆家坐了一上午,我說“要走了”,她拄著拐杖跟著我出門。我讓她回去,她不肯。我走到巷口,回頭,發(fā)現(xiàn)她仍站在屋前的空地上,一動不動地看著我。風(fēng)吹過,不遠處,那個瘦小的老人,竟是我的外婆。是時間欺騙了我,還是我這么些年來沒與時間好好交涉,而迷失在時間的隧道里,不明所以。
那一刻,我真的希望下一個長假很快能到來,下一個春節(jié)能很快飛到眼前。我甚至已經(jīng)計劃好,只要一放假,我就到外婆那里玩一天。我總覺得時間還很長,小長假還很多,春節(jié)很快就會來,還有很多個“下一次”……
最近幾年,我時常說服父母到我工作的城市一起生活,起初他們爽快答應(yīng)。后來,父母十分明確地告訴我,“我們還是在老家吧,不去你那里了。”我不能強迫他們做決定。也許,他們心里也有一個離不去的故鄉(xiāng)。
春節(jié),是一次數(shù)以萬計的人口遷徙,是一次親情的回歸,更是一次情感的召喚。那些由于種種原因不能按時回家的人們,他們一定在腦海里反復(fù)回放著各自故鄉(xiāng)的片段:一陣狗叫、一段山坡、一棵樹、一碗地道的炒菜……
“下一次吧。”當我們在短聚后又轉(zhuǎn)身奔赴下一個站點,內(nèi)心里或多或少有些不舍。那些欲言又止,從此在心里默默長成了一棵叫鄉(xiāng)愁的樹,樹上有遠方和夢想,樹上也掛滿惆悵和憂傷。
于是,后會有期成了我們奔赴下一站的勇氣,這勇氣里,也蘊藏著希望和動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