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臘月,年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看著道路上匆匆忙忙、熙熙攘攘的人群,便不由想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總是在臘月二十三——農歷的“小年”前后,學校也放了假,媽媽會安排我和哥哥幫忙打掃衛生,兼職采買一些過年的用品。當然,這期間,還有一項家家戶戶都會隆重準備的工作,那就是炸圓子。說它隆重,是因為圓子是過年期間,特別是除夕夜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保留菜,和魚取“年年有余”之意相似,圓子的寓意是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而且圓子做得好,整個一年都會有好運氣。
一過了臘月二十三,爸爸就會早早地煮好一鍋糯米,叫糍粑飯。糯米的營養好,價格就比較高,也只有過年時才會有得吃。我們中午照例是要吃上一頓糍粑飯,剩下的要留著做圓子。我每次都不喜歡吃那種粘乎乎的米,雖然它做成的圓子挺好吃。等我們吃好后,媽媽會把剩余的糍粑飯盛入一個大大的臉盆里,一邊等著它變冷,一邊把事先洗凈的生姜、蒜頭、黑干細細地切成小小丁狀。當然,肉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是一塊肥瘦各半的肉,全部剁碎,佐料準備齊整,待飯徹底涼透,再放入攪拌,灑上鹽,一直到攪拌均勻。
接下來的,就是做圓子了。我和哥哥這時就被爸爸喚來幫忙,我們的任務是滾圓子。爸爸每次在手上蘸上一點油,再捏上一團飯,在手中來回攥成圓形。圓子不能做得太大,大了不容易炸透;也不能太小,小了過年不好看。我和哥哥各自拿了一個裝了面粉的小碗,等著爸爸把初具雛形的圓子放到碗中,我們再把圓子在碗中晃來晃去,直到它沾滿面粉,變得更圓,才小心翼翼地放入專門為圓子準備的匾屜中。晃的時候,面粉必須要晃均勻,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每次,我都會和哥哥比著看誰晃得更快,誰晃得更圓。滿滿一匾屜的圓子做好,還有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炸圓子。媽媽早就在大鍋里放好了油,燒熱,只等圓子下鍋。油熱的程度也是頗有講究的,太熱,圓子下去容易糊,外表糊了,里面卻還沒有熟;太冷,圓子半天浮不上來,會特別吸油,所以這種分寸只有富有經驗的爸爸才能掌握自如。這時候,我們小孩子都會被要求離得遠遠的,怕不小心會被熱油濺上,但是我們總是會在焦急等待中不停地跑過來問:好了嗎,好了嗎?一直到聽到爸爸叫聲:好了,拿個碗來!黃澄澄的圓子放到碗里,也顧不上燙,就急著往嘴里放,等爸爸問:味道怎么樣,咸了還是淡了?才反應過來,壓根還沒吃出什么味,就已經到肚子里了。那就再來一個吧,滿滿的幸福感,滿滿的滿足感。總要一個小時左右,所有的胖嘟嘟可愛的圓子都被炸好,放入一個大鍋里。這樣的圓子,是要保證吃到正月十五的,所以儲備必須充足。這時,媽媽還會吩咐我們送些給隔壁的鄰居,讓他們也嘗嘗。做得好的,自然會得到大家的贊賞,即使累了些,也是開心的。
這樣的時光延續著,一直到我和哥哥都結婚成家,我們的孩子又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在臘月時節,圍坐在爺爺奶奶身邊,幫著滾圓子。這樣的時光,也許還會一直延續下去,因為它傳承了年的味道,傳承了愛的味道,更傳承了年文化的味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