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朝陽區建外街道光華里社區生活的時候,我認識了74歲的同鄉張老太太。張老太太退休前曾多年擔任一家報紙的副刊編輯,自己也寫過很多文學作品。其中詩歌《家鄉圓子香》,既是懷念家鄉的美味佳肴,又是向世人宣傳家鄉的美食文化。張老太太非常喜愛家鄉圓子,總是為自己家鄉有圓子這么一道佳肴而自豪,我與張老太太一樣,道不盡對家鄉圓子的鐘愛。
確實,佳節思親思鄉。異鄉再好的美味佳肴,也代替不了與家鄉親人團聚的情濃。故鄉的山水村舍,小橋,老樹,還有夕陽中冉冉升騰的炊煙,多少回,我夢回兒時的生活,聞到家鄉圓子香。
曾幾何時,圓子作為一道佳肴被搬上餐桌。帶著疑問,我曾查閱過有關圓子的史料。《漢書》記載:“黃河、渭水、淮河之域,農人祭天,擺豬頭等三牲,祈禱風調雨順;長江東南沿海,漁人開船下海捕魚之前,亦以豬頭等三牲祭海,祈禱漁人平安歸來。開祭時貢粘米飯團,為食。”又見清代作者梁逸在《孔廟祭祀》中寫道:“祭桌擺有公雞、鯉魚、豬頭,其三道菜為貢菜;小碗盛粘米飯,為貢食”。作者同時解釋道:“公雞(鳳凰),代表天堂佳肴;鯉魚(魚中之王),代表海龍王的龍宮佳肴;豬頭(肥肉),代表農人佳肴;粘米飯,人間最好美食。”可見,歷代祭祀時用的粘米飯團或粘米飯,無疑相當于如今的圓子。
記得父親在世時告訴我,圓子屬于美食,本不屬于菜肴。而后成了餐桌菜肴,傳說有二。一說佛教信徒祭祀逝者亡靈時,或因亡靈之間時而為座次發生意見,導致心情不快。飽嘗祭桌上的美味過后,卻不知散發特有香味的粘米飯是做什么的,于是抓于鼻前聞上一聞,豈料粘米飯的“粘”液沾在鼻下,難以抹去。當即你抓給他聞,他抓給你聞,這一聞,都笑了,忘掉了剛才的不愉。二說雞魚肉都帶生腥味,唯有粘米飯是熟食,被亡靈們稱作“人間煙火味”。人們祭祀時擺上粘米飯,是為了滿足逝者亡靈對“人間煙火味”的眷念。
我知道,今人鐘愛圓子,已經不再是遠古的迷信傳說。首先是以“圓”諧音取意,圖個吉利。即辦事,圓圓滿滿;處事,順順利利;出行,安安全全。再之是以“圓”祈禱,求人辦事,順心順意;家人小別,圓滿歸來;家人再聚,團圓歡樂。圓子上桌,是一種祈福,是一種心愿,是對實現夙愿的預祝,更是對一種美好愿望的寄托。
圓子作為一種美食,在人們的生活長河中,在進化,在演變。曾經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母親見我們都喜歡吃湯圓,于是將提前泡好的粘米磨成粉漿,再用棉布裹些草木灰放到粉漿上,吸干粉漿水分,接著搓成湯圓。湯圓下到鍋里,煮熟后,添上油鹽佐料和白糖,再添加調味品。其時的湯圓香味濃,有粘性,口味地道,大人孩子,人人喜愛吃。我想,湯圓不就是圓子的后代嗎?
在老家,村上凡是做喜事宴請客人,宴桌上都少不了雞魚肉等佳肴。當然,宴桌上偶爾也見到狀如肉圓子的一道菜,人們不叫其“圓子”,而稱為“丸子”。老家辦喜事餐桌上要有圓子,是一種流傳悠久的習俗。娶兒媳婦、閨女出嫁、孩子出世、新房落成、居家喬遷、子女考上大學、老人做壽、亡者出殯(或稱白喜事)等,不管是在家中辦酒席,或是到飯店酒店宴請客人,主人安排哪些菜時,首先點的就是雞、魚、肉、圓四道菜,而且圓子作為主菜,不可缺少。
家鄉人會吃,而且吃有發展,吃有創新,吃出了樂樂歡歡,真正吃出了圓圓滿滿。如今餐桌上的圓子,已不再是以往單一的粘米飯圓子,常見的有油炸米粉圓子、千張大圓子、精肉湯圓子,統稱為“三圓”。歷數家鄉菜肴食譜名目,圓子早已成為系列。葷圓子類有肉圓子、雞圓子、魚圓子;素圓子類有芋粉圓子、藕圓子、薺菜圓子、豆沙圓子;有香辣味,有清淡味,有麻辣味,有香甜味,有豆沙味。連佛家弟子們都不僅鐘愛粘米飯圓子,而且制成了香噴噴的豆腐圓子。
圓子上桌,不可先于雞魚肉。原來,圓子的起初屬于美食類,客人習慣先吃菜,后用食。每逢過節,家鄉的老人們吃圓子時都很講究。一般不講“吃圓子”,而講“吃元寶”。好客的主人用一雙公用筷子,夾上一個圓子送到客人碗里,說:“拿一個元寶,祝你一年到頭發大財!”家鄉廬江、盛橋、冶父山一帶,做喜事圓子上桌時,主人到門外燃放一掛鞭炮,意思是感激親友光臨,祝愿親友合家歡樂;家中喜事能辦得圓圓滿滿,得福于各路親友鼎力相助。
如今,家鄉圓子作為一種美食資源,早已被商家開發利用。在餐館,在超市,精致的圓子讓消費者隨心所得。過年過節,到超市買些圓子回家,放在鍋里煮熟就行,省工省事,經濟實惠。家鄉圓子香,常吃常常有;家鄉圓子香,越吃越家常。身居異鄉的我,幾回回夢聞家鄉圓子香,我的鄉思纏綿悠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