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端午節,豐富多彩。
端午節這一天,打開大門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園子里砍艾草,去池塘邊拔菖蒲。翠生生,水淋淋,騎著板凳,在大門的房檐上插上一排。與其同時,大姑娘、小媳婦、老太婆,也都一一在發間簪上一段艾草,如此,算是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艾草、菖蒲,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標識物,沒有標識物的節日,算不了節日。艾草、菖蒲,有異香,有驅毒蟲,消穢氣的功能。五月又被稱為毒月,端午,又為九毒之首,蒼蠅、蚊子、蟑螂、螞蟻等紛紛出籠,除蟲滅害,成了當務之急,馬虎不得。菖蒲筆直,且有棱角,酷似出鞘的利劍,所以又有蒲劍之稱。人們把它插在檐上,含有利劍高懸的意思,意在讓一切害人蟲望而卻步。
端午,也是午收告罄的時候,“五月人倍忙”,藉此機會,既慶豐,又小憩。油菜已經榨成了菜油,小麥己經磨成了麥面,嘗鮮,一大快事。這一天,也是主婦們一顯身手的時候。一大早,用大盆和好新麥面,將大鍋里倒上新菜油。但等油開,注滿面漿的油香勺一下鍋,頓時油花滾動,油香漂起。撈到大盆里,搛進大盤中,送東家,給西家,說是品品味道,實是顯顯本事。端午節的早晨,家家炸油香,戶戶送油香,村莊,無不籠罩在濃濃的油香之中。
這一天,每家堂屋的橫梁上,都會掛起盤香。盤香從下到上,次第縮小,活脫脫的一座小寶塔。盤香真香,里面多含有蒼術之類的中草藥,一經點燃,蒼蠅蚊蟲四處逃逸。盤香真長,從早一直燒到晚上,淡淡的煙霧,悠悠的香味,彌漫著整個堂屋,烘托出濃濃的節日氛圍。劃龍船,讓男人們的陽剛之氣,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一條條昂首翹尾的龍船,在大河中一字擺開,一個個后生頭扎英雄結,腰系紅絲帶,在船上嚴陣以待。只等一聲令下,鼓聲、槳聲、歡呼聲連成一片。這是力量的較量,也是團隊精神的體現。乘風破浪,一往無前,一時間把節日氣氛推向了高潮。做香囊,是女人們表現陰柔之美的絕佳時機。早就準備好了各色彩布,做紅心、做福娃、做虎頭、做八卦,使盡渾身解數,力求小巧玲瓏。裝進香末,塞滿棉花,再綴上流蘇,美不勝收。掛在孩子們的肩膀上,揣到情郎的口袋中,走到哪兒香到哪,那是何等的情懷。端午的故事,當然是要說的。說屈原,說曹娥,說伍子胥,不一而足。端午的時令食品,自然是要吃的。吃粽子,吃杏子,吃綠豆糕,甚至還要喝雄黃酒,不勝枚舉。
這一天,姑娘們的手腕,系上五顏六色的絲線;小伙子們,穿上丈母娘送的端午衣;娃娃們兜上了印有蜈蚣、毒蛇、壁虎、蝎子和蟾蜍的紅兜兜,煥然一新。端午節的晚上,若唱戲,不是《屈原》就是《白蛇傳》。端午節,我們的節日,內容豐富,內涵雋永,家家團聚,戶戶安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