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字入糖,糖中有字,字里含意,意間帶甜。”在祁門縣西部的新安鎮,有一道傳統特色美食,迄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盡管糖塊小巧,但卻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每一塊糖中都包裹著一個吉祥如意的漢字,吃起來微甜而不膩,方寸之間,嵌字豆糖代替了語言,每逢中秋等傳統節日,一口一個吉祥字,將人們最美好的祝福寓意其中。
傳統的字豆糖主要由去殼的黃豆粉、飽滿的黑芝麻和上乘的麥芽糖制作而成,這些原料均來自農民親手種植,天然無添加,保證了糖果的品質和口感。字豆糖的原料雖然簡單,但是嵌字工藝卻異常復雜,需要經過磨、熬、搟、切等環節。沒有多年的手藝傳承,難以做出字跡工整、美觀雅致的嵌字豆糖。嵌字豆糖制作技藝已成為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制作好的嵌字豆糖只有黃黑兩色,一如太極,一陰一陽,一白一黑,風生水起,乾坤浩蕩。“嵌字豆糖在制作時,首先將黃豆炒熟磨成粉,再與麥芽糖熬制的糖漿攪拌均勻后,切成條狀。接著,將黑芝麻粉與糖稀混合,切成細條,做成福、祿、壽、喜等喜慶字樣。字的空隙處用豆粉條嵌入,用刀切后補齊,再用手從四周向內緊縮,形成一個“長方體”,最后用刀切成薄塊即成。要想制作出味道上乘的嵌字豆糖,就必須料到、物到、心到、火候到。”嵌字豆糖制作技藝傳承人王有娟介紹到。王有娟師傅是嵌字豆糖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做字豆糖已有20個年頭了,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手藝人,除了嵌字豆糖,她還會做新安麻餅、新安肉絲糕等當地傳統美食。
嵌字豆糖的制作工藝現在雖然有所改進,但當地人們那份對美食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傳承卻一直沒有改變。它不僅承載著傳統的味道,也逐漸融入了現代人的生活。
過去,新安戲曲文化也同樣豐富多彩,每當古戲上演時,字豆糖的叫賣聲也會縈繞在古戲臺周圍,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深刻體驗到濃郁的地方戲曲文化。如今,每逢喜慶場合,例如春節、節日慶典、婚禮、壽宴以及滿月宴等,人們依舊會用字豆糖來招待賓客,寓意著美好與吉祥,令人贊嘆不已。
新安字豆糖,不僅僅是一塊糖,它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遞著文化的溫度,無論是咬文嚼字的雅趣,還是圍爐煮茶的溫馨,新安字豆糖都以其獨有的方式,講述著屬于文化的故事。(陳逸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