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東方臺的綜藝《追光吧哥哥》從邀請嘉賓到節目設置,擺明了要對標《乘風破浪的姐姐》,但現在制造的動靜比“姐姐”小多了,不怎么看綜藝的人都不太知道這檔節目,遠不像“姐姐”,成功實現出圈。
是他們唱得不好跳得不好嗎?不完全是,即便競技類的綜藝節目,也還是要看你說得好不好。這幫“哥哥”明顯沒有“姐姐”們會說,這個“會說”并不是說“姐姐”們能言善辯巧舌如簧,而是她們特別擅長表達自己的心聲。
比如李斯丹妮跟張雨綺講她的苦惱,作為一個唱跳歌手,青春很短暫,年紀再大點可能就跳不動了,她想開演唱會,卻沒有這個資本。
即便我不是唱跳歌手,聽起來也很有共鳴,眼看事業黃金期就要結束,自己卻還沒有開始,腳下的路要朝何處去,心里一片茫然。李斯丹妮內心的惶恐,跟她臺上酷炸的形象結合起來,就很立體,會讓人覺得,這是個有血有肉如我等一樣的人,平白多了幾分親切。
“哥哥”們就不會這樣坦誠地表現自己的心結,即使說,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他們似乎顧忌特別多,最后就只剩下不尷不尬地寒暄,或者對著鏡頭說豪言壯語,特別害怕掏心窩子。
我想這也不能怪這些“哥哥”,事實上大部分男人都不像女人這樣擅長敞開心扉。如果你看到這里感到不滿,那你就不是吧。
《追光吧哥哥》宣傳海報
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細節,幾年前,我家剛裝修好,有一對鄰居夫婦來參觀,女的一進廚房就回頭跟男的說:“地磚上墻!你不就喜歡地磚上墻嗎?”男的臉沉下來,有點尷尬地說:“你瞎說什么啊。”
我很理解男人的尷尬,他大概是說過想要地磚上墻的,就算沒說過,或者他老婆領會錯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所以不高興,是因為他老婆當著外人的面,說出他的“喜歡”,對于他來說,這可是個大秘密,像他這樣的人,可能連眼睛度數都是秘密。
通常男人絕不會告訴你他喜歡的顏色,喜歡日出還是日落,我兒子才十幾歲,每當我問到他那些“觸及靈魂”的問題時,他總是說“還行”,按說我們家氣氛已經非常寬松,但整體的外部環境,還是讓這個小男生覺得不宜直抒胸臆。
女孩子顯然直率得多,大部分人都不憚于說出她們的感受,我有次偶爾與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同宿,兩個小時內對她的興趣愛好以及三觀知道得非常詳細。并不是小女孩這樣口無遮攔,你如果問一個成年女子她喜歡的裝修風格,即便不是言無不盡,也絕不會像那個男人那樣驚慌失措。
會有這樣的差別,我想可能因為男人比女人“社會人”屬性更強,“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說得太多會被人鉆空子,給自己帶來麻煩。
更重要的是顯得不夠持重。我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中國古代很多皇帝都刻意少說話,以示莫測高深,讓臣下敬畏。這可能也是很多男人沉默寡言的緣故,表達會讓他們感到失去主動權,被他人評判,而女人就沒有這種恐懼,她們的自我比別人怎么說更重要。
當然,不見得哪種做法就是一定對或錯,但是我自己的體驗是,還是跟能夠敞開心扉的人交談更愉快一些。我自稱社恐,其實是害怕寒暄,我非常害怕兩個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說些不咸不淡的話,感覺像是在過招,比誰更得體更沉得住氣,這種比拼在我看來非常沒意思。分手后我會忍不出長出一口氣,用王朔的話就是,臉啪嗒一聲掛上了。
但跟敞開心扉的人聊天完全不同。有一次我去廣州,黃佟佟來看我,那是我們第一次單獨相對,她來之前我是有點緊張,但佟佟單刀直入的聊天方式讓我很快進入狀態。忘了當時都說了些什么了,就感覺有來有往,密不透風,信息量極大,她離開時我有點戀戀不舍的,感覺還有更多的生活意見可以交換。
后來看佟佟的好友藍小姐寫文章說,佟佟跟人交談,必須是敞開心扉的,只有這樣才是有效交流,不算浪費生命。這句話給我很大的觸動,我后來克服社恐的辦法,就是盡可能進行更直接的交流,這樣的話就能夠專注于話題,致力于將話題推向深入,而不是顧慮自己的坐姿或手勢是不是很合適。
一旦聊開了,不管是鐘點工阿姨還是賣水果的大姐,她們都能告訴你很多人生見解,其中一些令人意想不到,但轉念一想可不就是這么回事。毛姆說“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一個生命個體只要愿意坦誠表達見解,都是與眾不同的。
也有些男人挺愛說自己的,喜歡講述自己的前生后世,掰開了揉碎了,唯恐不夠詳細,但我經常會感到聽不下去。
聽不下去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這些人的看法常常是二手的,不是他們“這么看”,而是他們覺得“應該這么看”,喋喋不休地販賣些大路貨,容易讓人生出疲倦感;二是有些人不是為了表達,而是為了立人設,說得多了,自己都信了,卻還擔心別人不信,言談間就帶有某種表演意味。
真正的坦露心跡,是坦坦蕩蕩,有話直說,對于自我有清晰認知,對于外界有好奇心。偶爾會遇到這樣的男性,感覺如沐春風,多了個看世界的視角。可惜,大部分男人不具有這種能力或者意愿,更習慣端著,仿佛是把倉央嘉措那句詩作為人生指導:“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其實度過一生哪需要那么巧妙,廖一梅有個書名叫做《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不害怕顯得笨拙的人,才能有更酣暢的人生。
作者 閆紅 (未經大皖和作者本人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