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杜甫是李白的資深迷弟,據說他寫給李白的詩有十五首之多,李白那方面回應寥寥,于是有人發問,“很重視對方但對方卻不怎么重視自己是什么感受”?
這個問題起碼在杜甫這里是不存在的,看他那些詩你就知道,他并不需要回應,那是一些寫給自己的詩。
沒錯,杜甫筆下有“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種句子,表達他對李白的贊美與思念。但有些詩,你真的會嚇一跳,通篇的負能量,還時不時指手畫腳,這符合一個迷弟的自我修養嗎?
比如“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我當然知道他的意思是說李白夠牛逼,才華橫溢又桀驁不馴,不能容于俗世,只有他是知音。但是,用得著說得這么狠嗎?粉絲在偶像面前不是應該小心翼翼的嗎?“匡山讀書處,白頭好歸來”,貌似向李白提出合理化建議,但是,偶像的人生,用得著你來幫他規劃嗎?
這種不客氣,還真不是熟悉之后的不見外,在他剛認識李白不久,就寫了這么一首不怕得罪人的詩:“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前兩句是對于李白狀態的描述,李白迷戀丹砂,熱衷于尋仙訪道,轉眼卻又被俗世誘惑。杜甫用一個“愧”來形容他,倒是準確。但是,被人這樣形容,李白會很愉快嗎?杜甫猶嫌不夠似的,繼續補刀:“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你痛飲了,你狂歌了,看上去慷慨激昂、快意人生,到最后不還是空度日?你飛揚跋扈,威武雄壯,到末了,不過是一場獨角戲,你能“為誰雄”?終究是佯狂。
寫得真好啊,但是也很掃興不是。人家已經裝作瀟灑快活了,哪用你跑來把真相說破?這首詩不像是對李白表情達意,倒像是跟第三者介紹李白其人。
更惡劣的是,李白被放逐夜郎之后,杜甫很久沒有聽到他的消息,就懷疑他死了,在《夢李白》一詩里,寫下這樣的句子: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他夢見李白對他訴說思念,這是他自己的事兒,他卻懷疑是李白已經死了——如果活著的話,靈魂怎么能跑得這么遠?
這話已經很不合邏輯,他卻繼續進行非常自說自話非常不科學的推論:“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好像不得出李白必死無疑的結論他就不甘心似的,就算是睡得糊里糊涂的時候這么想過,但寫詩的時候總是清醒的吧。
還別說唐朝人就這么給朋友寫詩的,請看李白送給孟浩然的詩長啥樣: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再看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還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有多少人像杜甫這樣,一會兒分析人家性格,一會兒給人家提意見建議,一會兒又紅口白牙地猜人家已經死了。我難免要懷疑杜甫對李白的感情,他到底把李白看成一個朋友,還是當成了一個觀察對象,一個被寫體,一個可以將自己的想象附著其上的人偶?他琢磨他、惦記他、也斧鑿他,李白于他,也許是一種心向往之終不能至的境界。
所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里,他詳細而激情地講述李白生平,不知道李白看到這首詩作何感想,內心的OS會不會是:我這輩子怎么過的,還要你告訴我?
那首《冬日懷李白》也很可疑:“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如果不是戀愛中的男女,這一惦記就是一天,李白看了,會不會覺得后脊梁冒出涼意? 但如果我們把這個“思”理解為“尋思、思考”,就沒有那么瘆人了。杜甫也許就沒把李白當成人,而是當成一種現象去琢磨的。
從杜甫寫詩每有險句不怕橫沖直撞可以看出,他的內心亦是飛揚跋扈極度激越的,《新唐書·杜甫傳》里也記載,杜甫有個老朋友叫嚴挺之,嚴挺之有個兒子叫嚴武,對杜甫多有照應,然而杜甫“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 ‘嚴挺之乃有此兒!”他并不是一個瞻前顧后的人。
但也許是性格使然,也許是時運不濟,杜甫混得沒有李白那么順,難免“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心中的那個自我,完全地投射到李白身上,他閑來沒事就琢磨李白的生與死,想象他的狂傲和背后的空虛,我的感覺是,在杜甫之外,他又多活了一次李白,他的各種描述或抒情,講的都是自己。李白對這點大概也是明白的,回應也就淡淡的。
非但李白,杜甫對這一類人都沒有抵抗力,《飲中八仙歌》里,他刻畫了一幅群像: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這里面有李白,有賀知章、張旭、崔宗之等等,這些酒鬼,喝多之后各有各的德性,但都無一例外地變得揮灑自如神采飛揚,從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
那么杜甫在做什么呢?他也許已經化身為他們中的每一個。有個說法是,作家(或詩人)所有的文字,都是他們的自傳,從杜甫興致勃勃的描述里,我們對于其人的內心也就大抵可知了。
作者:閆紅
(未經大皖和作者本人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微信朋友圈轉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