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多部發布公報,禁止幼兒托管場所中零至三歲兒童接觸屏幕。這一禁令不僅是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科學回應,也折射出當代育兒背后更深層的社會困境:在人們快節奏與高強度的現代生活和一切講究效率至上的生存法則下,廉價、易得的“電子保姆”正日益成為無數家庭育兒的無奈選擇。
法國衛生部的禁令背后,是來自數據支撐的科學預警:3歲前每天接觸屏幕,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認知損傷;3歲前每日多看1小時視頻,語言發育遲緩風險增加3倍。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敲碎了“電子保姆”的便利假象。
在國內,類似“電子保姆”的現象同樣普遍。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是,孩子哭鬧時,父母拿出手機放一段動畫片就能迅速讓其安靜下來;孩子吃飯時,用平板來一條短視頻能讓孩子乖乖進食……“電子保姆”幾乎成了家長育兒的“萬能鑰匙”。也有調查顯示,超七成家長表示在帶娃過程中使用過電子設備來安撫孩子情緒,時長從半小時到數小時不等。
從這些表象上看是新一代家長們育兒缺乏責任心,可實質上并非如此簡單,更多是“社會對育兒支持上的結構性缺失”的無奈之舉。當下,職場對育兒家長們包容性仍顯不足,彈性工作制尚未有力執行和普及;普惠托育服務不足,許多家長難以找到質優價廉托育機構;公共育兒支持欠缺,社區缺乏針對育兒的有效指導與幫助。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家長們在育兒道路上孤立無援,“電子保姆”便乘虛而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國此次出臺的“禁令”看似是對托兒機構的管理規定,實則是一種社會層面的反思與回應。針對國內類似現象,也亟需各界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彈性的育兒支持體系:不斷推動企業實行更人性化的育兒友好政策,給父母帶薪育兒一份保障;不斷加快普惠托育體系建設,降低家庭育兒成本;不斷加強社區公共服務功能,提供更多非營利性育兒資源和指導服務。
養育下一代,從來不是一家一戶的事,而是一個社會共同的責任。當各方共同努力,建起一個真正“以兒童為中心”的社會環境后,孩子們必將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袁星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