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決定成敗》作者汪中求近日發布視頻稱,對廣東人用開水燙碗的習慣感到“惡心”,這一說法很快沖上熱搜。事后,汪中求雖就此作出解釋,但仍難平爭議。
燙碗究竟是廣東人約定俗成的餐前儀式,還是真有消毒殺菌的效果?澎湃新聞“馬上測”馬上來驗證。
記者隨機在街邊餐館采購了塑封餐具,并委托上海紡織集團檢測標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檢標”)實施檢測。據上檢標實驗室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本次實驗嚴格遵循取樣、無菌貼片采樣、樣本培養及自動數菌器分析等標準流程,參照食品的菌落計數檢測方法,測消毒前后器具上的菌落總數。需要說明的是,“燙碗”的過程只是讓開水/熱水對餐具進行簡單沖洗,并未長時間浸泡或者是煮洗。
最終檢測結果顯示,未經處理的塑封餐具平均菌落總數達37CFU/25CM2;經50℃熱水處理后,菌落數降至30CFU/25CM2;而當使用100℃沸水燙碗后,平均菌落數銳減至13CFU/25CM2,相較原樣降幅高達65% 。
澎湃新聞注意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消毒餐(飲)具》(GB 14934 - 2016)規定了餐具的菌落總數量標準。標準規定,消毒餐(飲)具的菌落總數≤100CFU/g。同時,大腸菌群不得檢出。
“上檢標”技術負責人丁若垚博士告訴澎湃新聞,從檢測的結果看,開水對碗筷消毒效果較為明顯,“原樣和經過50℃熱水消毒后的餐具樣品,檢測出的菌落總數比較接近,而經過100℃開水消毒以后,確實對餐具還有比較好的一個消毒效果,菌落總數是明顯下降的”。
丁若垚指出,依據相關標準規定,陰離子合成洗滌劑應不得檢出。“不能排除塑封餐具中會殘留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熱水燙碗筷肯定有幫助,但如果殘留多,想完全去除也是有點困難的。”
對于廣東人燙碗習慣是否具有普遍性與合理性,2024年佛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粵式早茶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中,在“開茶服務”里明確要求,可根據顧客要求提供熱水和水盆,方便涮洗餐具,或為顧客提供餐具涮洗服務。
據此前媒體報道,5月27日,汪中求發布了對于相關爭議的回應視頻。在回應中,他稱,自己當時是在與小伙伴探討飲食行業衛生標準,他覺得經國家指定正規消毒部門消毒且塑封的碗筷,送到餐飲企業后應是讓人完全放心使用的。可現實里,廣東很多地方人們用餐時仍要用開水燙洗這些碗筷,還把撕下的塑料紙和臟水倒在專門器皿里,他用“惡心”一詞,是想引起社會對餐飲行業服務標準提升的關注。(澎湃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