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進入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消毒供應中心,似乎走進了一個龐大的“滅菌柜”,這里雖然不被外界所知,但每天卻有上萬甚至十幾萬把無菌器械從這里走向臨床。無菌安全的醫療器械是臨床醫生致勝的利器,而消毒供應中心的護士就是為這些利器“做手術”的幕后“白衣天使”。
對上千種器械了如指掌
防護服、口罩、三層手套、防護面罩……伴著清洗消毒機器的轟鳴聲,“全副武裝”的護士們正在消毒供應中心去污區內忙碌著。
“消毒供應中心主要分為去污區、檢查包裝滅菌區和無菌物品存放區三大區域,承擔著各臨床科室與手術室所有可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供應工作,每把器械在這里都要經過回收、分類、清洗、消毒、干燥、檢查保養、包裝、滅菌、質檢和發放十個環節。”中心護士長鄧琰介紹,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首先就從去污區開始。
腔鏡類器械需要進行人工精洗。
在去污區,一包包預處理好的污染器械包密閉回收到這里,護士們按照器械的不同種類、材質、精密及污染程度等進行分類、清點、消毒。即使大部分清洗工作已經由機器代替,但對于比較精密或污染嚴重的器械,清洗過程中仍需要人工進行重點處理。
“像一把腔鏡器械可拆卸到7、8個零部件,我們要對其進行360度無死角的清洗,從最初的沖洗、洗滌到漂洗和終末漂洗及超聲消毒等,需要由一名護士至少處理半小時。”鄧琰告訴記者,這樣的工作他們每天要重復成千上萬次,每名護士一天要處理5000至6000把器械,對于上千種器械的結構、用途和清洗方式早已熟記于心。
在顯微鏡下給器械“驗傷”
去污區的流程完成后,手術器械就傳送到了“檢查包裝滅菌區”。“我們會對器械的表面、齒牙、關節以及管腔,甚至是縫隙都進行仔細檢查,一旦發現有污跡或銹跡,將退回重新返洗。”鄧琰說。
對檢查好的器械進行手工打包。
除了清洗質量的檢測外,器械功能的檢查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眼下即將進入暑期,眼科手術逐漸增多,手術器材非常精密,怎么檢查、怎么保養都有講究。
“比方說眼科常用的顯微有齒鑷,其前段的齒牙甚至不到1毫米,肉眼無法觀察,護士們要將器械放在專業放大鏡下耐心檢查,防止部件缺損造成的手術安全隱患。”鄧琰提到,大到手術機器人手臂,小到一把鑷子,消毒供應中心的護士都要對其每個零部件進行細致檢查,不僅要確保器械干凈,還要盡可能延長器械的使用壽命。
器械包等待進入高溫滅菌器。
隨后,護士們便要對器械進行裝配和包裝,并送入滅菌區。在滅菌區,工作人員會將大部分器械包送進壓力蒸汽滅菌器,它就像是一個“煉丹爐”,經過高溫滅菌,讓器械在這里“煥然一新”。“我們俗稱滅菌區是消毒供應中心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這個陣地失守的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感染事件,容不得我們一絲馬虎。”鄧琰說。
面對器械更需要慎獨精神
提起消毒供應中心,有些人會覺得這里只是清洗器械、收發物品的部門,然而這里的工作內容要復雜得多。尤其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臨床器械不斷更新迭代,也對消毒供應中心的護士們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
“我們的護士也要走進手術室去跟臺了解器械是如何使用的,同時科室會邀請工程師培訓如何拆卸、清洗、包裝、滅菌和保養器械。”鄧琰感慨道,消毒供應中心護士的工作就像是給手術器械“做手術”,雖然他們不需要使用器械,但卻需要和臨床醫生一樣了解器械,確保每一樣器械安全無菌地流向各個科室。
臨床護士面對的是患者,而消毒供應中心的護士面對的卻是不會說話的器械,這更需要他們有慎獨精神。鄧琰直言,在消毒供應中心工作,可能不會像臨床護士一樣時常收到患者的感謝或贊揚,但一樣是在為患者的診療安全保駕護航,這也正是這個崗位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見習記者 張婉馨 通訊員 方雯
編輯 汪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