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昌晚報報道:10月31日,據悉,江西上饒一位主人去世后,狗狗仍在其墓前守護了2年。知情人稱,即使有村民好心收留,它還是會跑到墓地,“因為它很忠誠,為它取名忠寶”。
網友評論:這真是現實版“忠犬八公”。
“忠犬八公”1923年出生在日本秋田縣,被家住澀谷的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上野英三郎收養。據說八公在教授猝然離世后仍一直在車站等他回家,此后在1935年去世。
狗狗能讀懂人類的情緒
據《中國科學報》報道,狗能感受到人類的痛苦可能是天生的。一項社區科學研究表明,這是幾個世紀以來狗與人類共同進化的結果。該研究比較了狗和寵物豬對人類哭泣聲和哼哼聲的反應,研究結果近期發表于《動物行為》。
人類會在生活中關注動物的感受,而這種關注似乎也是相互的。研究人員發現,相比于人類的笑聲,馬更愿意停下來傾聽人類的咆哮聲。此外,家豬對人類發出聲音的反應比野豬更強烈。
但是,動物是否只對奇怪的人類聲音做出反應,還是能夠進行真正的情緒感染?此類研究目前還很少。
情緒感染是解釋和反映人們情緒狀態的能力。大多數動物只能準確感受其同類的情緒,但研究表明,狗還可以感受到周圍人類的情緒。
一個問題是,這種情緒感染是源于所有家養動物都能理解的“普遍的情緒聲音信號”,還是只存在于狗等伴侶動物身上?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比較了狗和寵物豬對人類聲音產生的壓力反應。
與狗不同的是,豬在與人類相處的大部分歷史中都是作為牲畜飼養的。因此,如果情緒感染可以通過接近人類來實現,那么寵物豬作出的反應應該與狗相似。
該團隊招募了世界各地的狗或豬的主人,讓他們在房間里拍攝自己和寵物的視頻,同時播放錄制的哭聲或哼哼聲。然后,研究人員統計了在實驗中表現出的壓力行為的數量,比如狗的嗚咽和打哈欠,豬的快速拍打耳朵。
“正如預期的那樣,狗非常擅長捕捉我們聲音中的情感內容。”研究合著者、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的動物行為研究員Paula Pérez-Fraga說。狗在聽到人類哭聲時會感到緊張,但對哼哼聲基本無動于衷。然而,盡管豬在聽到哭聲時確實會感到一些壓力,但它們的行為表明,在聽到哼哼聲時,它們產生的壓力會更多。
巴西圣保羅大學的認知行為學家Natalia Albuquerque說,這可能是因為豬不會把哭泣理解為一種負面情緒。然而,哼哼聲對豬來說可能“非常奇怪”,因為它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她補充說,研究結果表明,與牲畜相比,伴侶動物可能對人類有更強的情感感染力,但這還需要展開更多的研究。
狗對人的愛或超對食物的愛
另據參考消息網此前援引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的報道說,新聞里經常報道,比如小狗把救援人員帶到受傷的主人身邊,英勇的狗保護孩子免受動物襲擊,但在這些非凡的情景中經常出現一個問題:狗愿意幫忙是因為它們愛我們,還是因為它們把我們當飯票?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及該校犬類科學合作實驗室負責人克萊夫·威恩說:“我完全相信我們的狗愛我們。我毫不懷疑。”
美國埃默里大學神經學家格雷戈里·伯恩斯是《狗如何愛我們:一名神經科學家和他收養的狗解碼犬類大腦》和《當一條狗是什么感覺:及其他動物神經科學探秘》兩本書的作者。
伯恩斯說,在其愛犬“牛頓”死后,他對狗的感覺和想法產生了好奇。于是他就訓練他的狗“凱莉”和其他狗忍受磁共振成像的噪音,并分析它們的大腦活動。然后,他讓狗聞各種熟悉和不熟悉的狗和人的氣味。
一份2015年發表在《行為過程》雜志上的研究報告稱,不論是聞到人還是聞到狗(的氣味),12只實驗犬的大腦嗅覺區都亮了起來,但只有熟悉的氣味才會點亮尾狀核,這個區域與情緒、動機、獎勵和浪漫情懷等高級精神活動有關。
在另一項對15只實驗犬進行的研究中,伯恩斯發現,與對食物的反應相比,86%的狗對夸獎顯示出了類似或更高級的尾核活動。
一份2022年發表在《同行評議科學雜志·生命與環境》上的研究報告稱,雖然可能并未使用精密復雜的設備,但威恩及其同事還是發現,即便狗被留在家中超過4小時,沒有食物也沒有人陪伴,它們也可能更想見到主人而不是食物。
研究人員的實驗非常簡單,大部分是在帶車庫的郊區住宅進行。狗主人回家后,助手把一碗食物放在車庫的一個小圈里,距離大門兩米并且有一定角度,而狗主人站在離門兩米的另一個方向的圓圈里。威恩說:“10次里有8次,狗選擇了主人。”
日本麻布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員菊水武文(音)在2022年發表在《當代生物學》半月刊上的研究報告中說,他及其同事發現,狗在長期分別后跟主人重聚時會流淚,但如果是跟狗認識的其他人相聚則不會展示出同樣深切的反應。
極目新聞綜合南昌晚報、縱覽新聞、參考消息網、中國科學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