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出生僅5個多月的兒子因眼角一直有分泌物在陜西榆林市星元醫院治療,期間因‘護士操作不當把針頭導管留在了體內’。轉眼兒子已快6歲,幾年來在B超、CT等檢查中“藏”起來的針頭導管重現蹤影,已從頭部移動至頸部。但由于位置關鍵,醫囑稱目前手術取異物損傷較大,建議密切觀察隨診。”
近日,陜西榆林的白先生向多家媒體求助,希望有技術成熟的醫院能將兒子體內異物取出。
針頭導管斷裂頭皮下現異物,首次手術疑因血液流動未能找到取出
4月24日,白先生告訴瀟湘晨報記者,2018年12月,因兒子出生幾月后眼角一直斷斷續續有分泌物,便帶其去星元醫院眼科做檢查,在醫生建議下做了鼻淚管探通手術,術后回家發現感染,次日住院進行輸液治療。期間,護士來給孩子更換留置針,將針拔出后發現針頭導管斷裂不見,找遍病房也無果。
白先生提供給瀟湘晨報記者的醫院病程記錄顯示,12月28日,未發現缺損部針頭后,“急查(患兒)頭部淺表組織回報:左側顳部皮下似可見細管狀高回聲”。也即針頭導管可能留在頭部血管中。
隨后兒子被轉往西安市兒童醫院治療,入院記錄顯示“左側顳部可見靜脈穿刺皮膚創口,距離皮膚創口約2.5cm處可見B超標記異物點。”然后在手術過程中該異物又消失了,醫院記錄稱“考慮已在血管內漂移”。
此后白先生又帶兒子輾轉去多家醫院檢查,都未發現該異物。此事一直懸在一家人心頭,因此白先生每年都會固定帶兒子去體檢。
5年后異物再現蹤影,已流動至頸部,若手術風險較大
直到2023年10月,白先生帶兒子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體檢時,發現兒子“左側腮腺內下緣、局部頸外靜脈屬支(下頜后靜脈)腔內可見一管樣結構,長1.7cm,粗0.1cm,(結合病史可符合套管)”。
消失的“針頭導管”重現蹤影,白先生想給兒子做手術取出,然而因其目前所在位置為頸部,若動手術風險較大。醫囑稱“如CT高密度影為異物,目前手術取異物損傷較大,建議密切觀察隨診。或請血管外科或介入會診。”
2024年4月初的檢查結果顯示,目前該異物仍留在兒子頸部位置。盡管目前兒子身體尚未有明顯關聯影響,白先生也擔心異物隨著血液流動至心臟、肺部等位置,可能造成生命危險。他希望能有技術比較成熟的醫院,可以做手術幫兒子取出異物,拔掉一家人的這根“心頭刺”。
△ 白先生兒子首次手術后留下的疤
家屬稱一直以打借條的方式從醫院拿錢,醫院回應:事情很復雜
涉事醫院的態度,白先生稱其承認是醫療事故。而事發后陸續的治療費用、檢查費用已達十幾萬元,白先生稱是每次去跟醫院協商,打欠條從醫院那里拿錢;而且隨著時間愈久,與醫院溝通越難。
據媒體2019年報道,彼時星元醫院的張姓副院長接受采訪時表示,“事情確實屬實,我們給了5萬元醫療費讓孩子先治療。事情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是因為家屬不愿意走司法途徑解決。”并表示經醫調委處理或者走司法程序,法院判決賠付多少,醫院一定會承擔的。
另據海報新聞4月23日報道,星元醫院工作人員回復稱,暫時不方便通過電話溝通。“這個事件很復雜,這么多年了我們一直跟家屬在溝通。”
4月24日下午,瀟湘晨報記者就此事致電星元醫院醫療糾紛辦,截至發稿前暫未接通。記者也分別致電白先生提供的醫院王姓院長、王姓副院長的聯系方式。王姓副院長接通后被問及此事,其表示打錯了掛斷電話。王姓院長電話則一直無法接通。
至于是否考慮走司法程序,白先生表示目前異物沒取出來,后續的一系列問題也沒法弄,希望涉事醫院能夠負起責任。(據瀟湘晨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