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事先打招呼,快遞員就擅自將快遞送到驛站”“明明在下單時就要求注明送貨上門,快遞包裹還是送到了代收點”……隨著快遞量的逐年增加以及社區快遞驛站的大量涌現,許多用戶都遇到過快遞不按址投遞的問題。
“收快遞”成了“取快遞”,是當前快遞市場的槽點之一,規范末端投遞行為已成社會共識。
一
快遞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投遞服務水平直接關系到快遞行業的社會認可度。
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讓人們看到了解決快遞末端投遞BUG的新希望。
新規明確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違規企業最高將被罰款3萬元。快遞末端服務領域將迎來“貫新規、嚴執法”的新階段。
面對新規,業內肯定“壓力山大”。當前,快遞行業“價格戰”遠未停息、整體微利運營仍是普遍現象,快遞放入驛站或智能快遞柜是最優選擇,嚴格落實新規對行業要求甚高。
更多的擔心則來自對適應新規需要大幅增加人手、顯著增加末端投遞成本。有些業內人士甚至認為新規實施,將使一線快遞員不堪重負,導致人員流失和末端網絡不穩。
不過,新規同樣會倒逼快遞行業加速價值回歸。將管理重心回歸末端環節的把控上來,樹牢尊重用戶、認真履約的服務意識,是快遞行業的責任所在。
還是那句老話,“打鐵還需自身硬”。快遞行業適應新規是必選項,除了改進和提升末端服務水平,沒有其他路可走。
二
新規并不是要取締快遞驛站。
快遞量逐年增加,一線快遞員派送不及……這種情況下,社區快遞驛站等新型公共收投設施應運而生,不能片面認為只是為了“分食”龐大的快遞末端市場。
近年來,投遞服務問題占快遞領域各類投訴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這是因為,“站遞”“箱遞”等新型投遞方式在縮短投遞環節時限同時,較好滿足了一些用戶個性化投遞服務需求,無形中培養了用戶自取習慣。
市民在智能快遞柜取快遞 王彪/圖
即便部分人群堅持投遞上門,但因不按址投遞投訴往往并不涉及經濟補償內容,因而糾錯相對容易,快遞員可二次投遞或與用戶協商解決。反之,在快遞員日派件量大增的情況下,若還是一一按址投遞,派件效率降低,用戶涉及派件延誤的投訴必然劇增。
有數據為證。據國家郵政局調查結果,2019年快遞服務投遞環節平均時限為4.52小時;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縮短為2.91小時。顯然,社區快遞驛站、智能快遞柜等第三方收投平臺對投遞效率的提高貢獻很大。
由此可見,社區快遞驛站、智能快遞柜等第三方收投平臺發展符合市場規律,有利于降低整體社會運行成本。尤其是 “站遞”已成為實際上的快件投遞的主流方式,那么對社區快遞驛站,只能規范不能弱化,更不能取締。
三
正所謂“爆發在點上,根子在上游”。
快遞行業身處產業鏈下游,面對電商等協議客戶,議價能力不強,而各大平臺對合作主體具有較強控制力,這就導致一些電商承諾“包郵”時,往往是以一再壓低快遞攬件價格為代價,累及末端投遞服務質量。
而對于價值相對較高的“包郵”商品,實際上不過是將快遞費用包含在商品售價里。
然而,當用戶遇到未按址投遞等問題而找到電商交涉時,電商會將問題拋給快遞企業,讓很多用戶誤以為僅僅是快遞企業或快遞員的責任。
推動網購商品價格與快遞服務價格相分離,確保快遞行業的合理攬件收入,才是保障末端投遞質量的關鍵。
消費者在肥東聚龍灣快遞驛站核對信息 宋為/圖
因此,有必要深化電商和快遞協同治理,進一步提升末端投遞效率。
在確保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電商平臺與快遞企業之間要有效開展信息交換共享。用戶下單時,平臺可以在支付前設置上門投遞、社區驛站代收、就近放入智能快遞柜等多個差異化投遞服務選項,若用戶勾選上門投遞,需另外付費;勾選“站遞”或“箱遞”,可以少付費或免費。
此舉也能打消人們對“投遞新規施行,網購就此全面進入快遞付費時代”的擔心。同時,用戶下單前還需注明投遞時段,所填收件人地址最好詳盡到樓棟及單元號,這樣才能實現一次性精準投遞,避免快遞員“空跑”。
規范快遞末端投遞、改善快遞末端生態,考驗的是社會綜合治理能力,既要堅持“貫新規、嚴執法”,也需要各方協同、久久為功。
我們的共同目標是,形成讓企業和用戶都受益的良性循環,真正做到“快遞到手”,而不只是“快遞到了”。
據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