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石家莊一大學生在餐廳吃飯時遇餐具收費1元,于是將4套餐具全打包帶走。該事件被報道后,“餐具收費大學生付1元直接帶走”登上微博熱搜。無獨有偶,此前因餐廳消毒餐具每套收費1元,山東淄博一位大學生認為這筆費用不合理,將收費使用的餐具帶走,亦引發網友熱議。(11月6日中新網)
餐具費的出現和流行,時間并不算長。至少在大眾餐飲領域,其根基尚淺,而這也恰是爭議性的由來。一個很容易梳理清楚的脈絡是,餐具費的推而廣之,明顯是與“消毒餐具套裝”的普及相伴相隨。在餐具的回收、清潔、消毒等環節一步步商務化、外包化之后,餐館的經營者不得不為此支付一筆額外的費用。而這又被順勢加價,最終轉化為了向顧客收取的餐具費。整個過程中,看似是產業鏈分工細化與服務品質升級,但其實質,無疑要復雜得多。
當下而言,餐具費爭議最大的地帶,無疑是所謂的“中間層市場”,這其實很好理解。就高端餐飲市場而言,諸如餐具費之類的各類服務收費其實一直存在,收也就收了,大家習以為常;而在以粥粉面飯為代表的低端餐飲市場,時至今日,絕大多數店家依舊不會收取“餐具費”。其所提供的餐具多是散筷,后續的清洗消毒等,也多由店家自己的員工負責……與之相較,在中端餐飲消費場景,那從無到有、不由分說的餐具費,則激起了越來越多的反彈。
倘若大致分類,我們會發現,近些年開始收取餐具費且遭遇阻力最大的餐館,都有著一些共性。比如,其客單價多在數十元、百余元位段,店面餐位數較多,裝修環境相對較好等。密封包裝的、白色瓷質的“消毒餐具套裝”,明示或暗示了某種衛生性與品質感,這與此類餐館的自身定位,一拍即合。但問題在于,這種服務的升級所帶來的溢價,本就在菜品定價中多有體現,再單獨就此向顧客收費,是否有失公允?
服務的升級,原本是餐飲業者謀求競爭力提升的必要投資。投資回本的正途,是撬動“產出產值”,而非采取“眾籌分攤”式轉嫁。餐具與餐飲,具有一體性、連續性、不可割裂性。店家要求顧客付費獲取餐具,而后才可就餐,這顯然是單方面限制了消費者權利的行使。餐飲服務,是各個環節密切銜接的有機整體,人為將之拆分成一個個具體的環節大做文章,并見縫插針收取諸如“開票費”“餐具費”等額外費用,這不是增值服務,更像是巧取豪奪。在消費者知情且自愿的前提下,餐館當然可以提供付費餐具。除此之外,切不可強加于人。(然玉)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