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極目新聞報道,一些看似普普通通的野蘑菇,竟讓全家五口中毒,其中四人連夜住進了ICU。
吃了野蘑菇一家五人中毒,四人進了ICU。
兩天前,湖北省內某地的陳爹爹(化姓)上山摘了野蘑菇,誰知煮食后全家中毒,奶奶和三個孫女孫子都進了湖北省婦幼保健院ICU救治。專家提醒市民,不采、不食是預防毒蘑菇中毒的唯一途徑。
許慧主任正在給中毒患兒檢查病情(通訊員周緒鴻攝)
7月5日上午,63歲的陳爹爹上山采摘了一些野蘑菇帶回家。因為往年夏季他也曾采食過野蘑菇,自認為對野生蘑菇還是很熟悉的,中午就煮了食用。全家剛吃了幾口蘑菇,陳爹爹和老伴,以及三個孫子孫女都覺得胃里不舒服,老人就把蘑菇倒了。
誰知,倒掉的蘑菇被家里的小狗吃了幾口,十幾分鐘后小狗抽搐死亡。這時,陳爹爹才意識到采摘的野蘑菇有問題,而不一會兒,五人就開始腹痛和頻繁嘔吐,三個孩子尤為嚴重。在村民的幫助下,一家五口被送到當地醫院進行洗胃。陳爹爹和9歲的大孫女稍微好轉,但奶奶和6歲的二孫女全身無力,意識不清,2歲半的小孫子已經陷入昏迷。
當地醫院立刻聯系并將他們轉運至湖北省婦幼保健院,當晚8點,一家老小五口人被轉入該院,經醫生檢查發現,奶奶和孩子們的癥狀更加嚴重,尤其是二孫女和小孫子已經出現脫水和昏迷,分別收入成人重癥醫學科和兒童重癥醫學科。
“根據臨床經驗,毒蘑菇的毒素會逐漸深入到肝腎,如不及時處理,會引起肝腎等多臟器衰竭,嚴重則導致死亡。”兒童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夏治介紹,科室緊急為三個孩子中的大姐做了對癥的解毒治療,對妹妹和弟弟進行血液凈化治療,利用血液凈化裝置,通過體外循環方式清除體內代謝產物、異常血漿成分以及蓄積在體內的藥物或毒物,以糾正機體內環境紊亂。
7日,經過及時對癥救治,奶奶逐漸好轉,三個孩子中的大姐也已經逐漸好轉,經過一輪血液凈化后,妹妹和弟弟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
“夏天大雨過后的溫度和濕度都適合野外蘑菇生長,我們每年夏天都要接診數名誤食毒蘑菇的患兒。”兒童重癥醫學科主任許慧介紹,這次幾名患者送醫和治療及時,身體恢復較快,如果錯過了中毒的最佳治療期,可能會危及生命。她提醒市民不要隨意采摘和食用戶外的蘑菇,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隔夜發泡的木耳,也存在毒素,也會引發食物中毒。
湖北疾控提醒:誤食可導致死亡!
真的不要采不要吃!
7月5日,湖北疾控官微發布提醒:5-10月是湖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高發期,以往在恩施、宜昌、黃岡、荊門、荊州、襄陽、潛江等多個市州均有發生。尤其6、7月份是很多劇毒蘑菇如鵝膏類等的生長期,誤采誤食可能導致死亡。
湖北省衛生健康委、湖北省疾控中心在此提醒全省居民,不采不食是預防毒蘑菇中毒的唯一途徑。
一些關于毒蘑菇認知的誤區,看看您知道多少:
誤區一:毒蘑菇都很鮮艷,相貌平平的就沒事?
很多毒蘑菇都長得不起眼!
例如某些劇毒蘑菇如灰花紋鵝膏、裂皮鵝膏、黃蓋鵝膏、肉褐鱗環柄菇、歐氏鵝膏、日本紅菇等,外形和顏色都與常見的食用菌極為相似。這些品種都曾在過去造成過重癥或死亡病例。
此外,較為常見的毒蘑菇大青褶傘,它是一種外形不太起眼的白色蘑菇,在公園里、池塘邊、草坪、菜地、鋸末堆、垃圾堆等地方均有出現。
誤區二:在以前經常采摘的地方采到的蘑菇不會有毒?
常采的地方也可能混入毒蘑菇!
與人工培養的蘑菇環境單純不同,自然界環境復雜,雨水、風、動物等因素均有可能將野生蘑菇的孢子帶到不同的地方。因此,以前經常生長無毒蘑菇的地方,也有可能混入外形相似的有毒品種。
誤區三:學會辨認就不會中毒?
蘑菇的外形并不是固定的!
很多有毒蘑菇和無毒品種外形相似,僅憑肉眼難以辨別。對于絕大多數都是劇毒品種的鵝膏類,雖然可以憑借菌環、菌托辨別,但菌環、菌托極易脫落。
更何況野生蘑菇外形并不會像圖片顯示的那么“標準”,即便同一種蘑菇受生長時間、外部環境等影響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形態。尤其野生蘑菇采摘往往不是一朵兩朵而是大量采集,即便確認會辨認的人,也存在看錯眼讓一兩朵劇毒品種混進去,導致出現重癥的風險。
誤區四:蘑菇中毒的癥狀是“見小人”?
蘑菇中毒癥狀有很多!
隨著2021年一首“紅傘傘 白桿桿”風靡全網,關于毒蘑菇中毒的討論度大增,有些網友隨之調侃中毒以后會“見小人”(食用有毒性的野生蘑菇后,出現的中毒幻覺)。但其實毒蘑菇中毒根據臨床癥狀分為8種類型,“見小人”只是其中神經精神型的一種表現。
湖北省最為常見的是胃腸炎型,潛伏期通常在6小時以內,主要表現為劇烈的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一般預后較好,但嚴重者可因脫水、電解質紊亂出現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在湖北省造成重癥和死亡病例的多為急性肝損害型和急性腎衰竭型,潛伏期通常在6小時以上,偶爾也有接近6小時的情況。一般進食量越大潛伏期越短,這類中毒往往會伴隨肝腎損傷,需要及時采取透析治療,且多數患者會有1-2天“假愈期”。
請輸入驗證碼